自上世纪中国建国以来,新中国出现了至少四次较大的经济危机,即1962年、1989年、1998年、2017年代危机,其中1962年危机最严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伟人毛泽东深有感触说我们国家是“一穷二白〞的农业国,这既是一种对自身状况的调侃,当中,也透出了现实的严峻。五十年代,我国利用苏联援助的五十多亿美元,通过一百五十六个大型工业项目,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使得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迅速得到了提高。
时间进入六十年代,中苏之间发生意识形态之争,进而发展成中苏论战、军事冲突(珍宝岛、铁列提克事件),最终苏方撤走了全部专家及资金。国际上,面对的是整个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无法找到相关资金与技术,中国工业发展只能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我们知道,工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当时我国建国时间短,资金原始积累不足,主要通过农业盈余进行积累,而农业还处于传统手工农业阶段,节余的资金有限,无法满足工业的需求。
缺乏资金、技术,中国城市工业发展陷入停滞,再加上盲目地“大炼钢铁”、“大跃进”,农村粮食大面积自然灾害造成的减产,整体爆发了经济危机。
危机发生后,中央通过多次大量实地调研,制定可行的措施。首先,给经济降温,调减经济发展速度,砍掉一些不必要的投资,把各地普遍效益不佳、质量不达标的工业项目停下来。其次,将城市人口大量压缩,主要是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人员及一些在城市没有户口的家属,遣返到农村,史称“六二压”。通过这些措施,给城市去掉包袱,工业发展获得了喘息的时间。第三,从城市回到农村的人员参加生产队的劳动,通过与农民一样挣工分养活自己,这部分人的吃饭问题也解决了。
通过以上措施,新中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安然度过了经济危机,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夯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