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的泰勒规则和费雪效应
20 世纪 90 年代后,美国国会重新修订了联邦预算方案,加强了财政方面的预算约束,并主要对政府发行债券等融资方式进行了限定,这使得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过程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在此之后,美联储决定舍弃沿用了多年的基础货币规则,取而代之的是,利用更易于观测的名义利率来调整经济的方式。而后,经济学家们便针对美联储的利率调整模式展开了大量分析和研究,并形成了诸多有价值的成果,其中最著名的即为“泰勒规则”。泰勒规则不是一个固定的公式,它是货币当局根据宏观经济形势(主要针对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缺口),系统化地按照某一规则而展开的货币政策调控规则,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变迁和经济周期的更迭,泰勒规则相应的调整原则也并非一成不变的。
通过对美联储的名义利率水平、产出以及通货膨胀数据的长期跟踪研究发现,若把*r 设定在 2%左右的水平附近,同时,把长期通货膨胀预期也设定在 2%左右的水平附近,那么,当等于 0.5 且等于 0.25 时,式 几乎完全可以拟合美联储在1987 年—1992 年间的利率操作过程。中央银行会根据经济运行情况来适时调整货币政策,具体说,是根据实际通胀率偏离目标通胀率的程度以及实际产出偏离潜在产出的幅度而对名义利率进行适时调整。那么,如果实际均衡利率为常数,则美联储主要是根据通货膨胀水平、通货膨胀缺口以及产出缺口三者做出名义利率调整。具体而言,如果通货膨胀率变化 1%,则名义利率会随之提高 1.5%,如果产出缺口上升 1%,则名义利率会随之提高 0.5%。提高利率则意味着中央银行采取的是紧缩型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则意味着中央银行采取的是扩张型的货币政策。根据系数的正负可知,货币当局的名义利率调整均为逆周期操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经济增速、通货膨胀水平以及经济政策环境,每个国家的泰勒规则中,调整系数必然存在差异。基于此,在式的基础上,给出了更为简洁的表达形式,令短期名义利率的变化遵循下式方程:名义利率的“泰勒规则”值, R 为长期均衡的名义利率,即政策中性利率,其表达式为期实际通货膨胀水平,代表了目标通货膨胀水平,那么通货膨胀缺口则预期产出缺口的偏离百分比,分别表示了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反应调整参数。由此发现,当实际利率与长期均衡利率相等、潜在产出和实际产出也相等时,t为零,此时的经济可以称作稳态。而当大于1时,若经济发生稳态偏离,则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变化会与实际利率 同向变动,由此能够驱使经济逐渐收敛于稳态,否则的话,可能会引发运行中的不稳定问题。而后有研究提出,公式中,货币当局操作利率须根据产出和通胀的变化即时进行的假定太过苛刻,这有可能导致中央银行的可信度下降,引发“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所以,货币当局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率平滑意愿等,1999),即中央银行通常并非将短期名义利率一次性地调整至“泰勒规则”值,而是渐进调整。就我国实际而言,引入利率平滑因子后的式,可以更好地解释短期名义利率的变动情况费雪效应是由著名的经济学家费雪第一个揭示了通货膨胀率预期与利率之间关系的一个发现,它指出当通货膨胀率预期上升时,利率也将上升。
“此文章为财财经中租界原创,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