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去韩国或者日本会被两个国家的货币数值吓一跳,按理说发达的经济体一般货币数值都挺小的啊。
在日本,日元的最高币值为10000元(约合人民币560元),韩国的最高面币值为50000元(约合人民币300元)。这么大的面值是怎么造成的呢?因为他们都是这些国家在历史发展上,其自身的经济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造成的,是没有办法的无奈之举。到后来民众已经适应了大面额的币值,国家层面没有进行改革而已。
面值的大小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国家的经济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购买能力,已在在国际上外汇兑换等。在随着信用卡,以及电子支付的发展,货币改革就已经没有什么必要了。那日本、韩国的面值是怎样逐步变大的呢?
在二战的时候,日本国内的面值还是很小的,但是随着日本的投降,国内物价飞涨,小面额的已经无法满足国内市场上的交易活动,在1950年,印有圣德太子的1000日元纸币正式登场。
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且持续20余年(1949-1973)的日元盯紧美元的360:1的汇率制度,物价上涨幅度很大,国民收入水平的上涨幅度更大,到50年代末,普通日本人的月收入已经达到了4万日元左右,最大面额1000日元的纸币用着已经有点不太方便,而且物价和收入的继续上涨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1957年发行了5000日元,在1958年发行了10000日元纸币。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关于日本货币没有假币的问题,由于日元印刷成本的问题,造成了日元很罕见才能看到日元假币。
对于韩国来说,刚建国的时候就是采用日元体系,其后的发展也跟日本类似,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发展以及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在民国时期,也发生过严重的通货膨胀,典型的就是金圆券,顶峰时期,买一袋大米得用牛车拉着钞票去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