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二个月喊爸爸”体现的是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还是阶段性?
这个题目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是大家经常比较头疼的问题,小编相信各个机构的形形色色的老师都给大家讲了很多的观点,当然这个问题在小编上课的过程中也会有同学来问,老师,“三翻六坐八爬”到底体现的是什么?顺序性?阶段性?
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辨析一下,我们先来感受一下这道题目:
人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二个月喊爸爸”。这一说法所体现的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 )。
A.稳定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体差异性
【答案】B。
这道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是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主要涉及的就是对“顺序性”和“阶段性”的含义理解。
首先,回顾这两个规律的含义及启示:
1.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2.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从上述概念我们可以看出:
顺序性指的是“从……到……”的过程,是有顺序的,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不可逾越的,比如学生在生理上的发展依循从脸部、手、躯干到四肢的顺序。大肌肉群先于小肌肉群发育,粗略动作优于精细动作的发展,等等。在心理方面,人的心理机能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顺序,从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从感知、运动、情绪、动机到社会能力和抽象思维等等。
阶段性指的是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或者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是不同的,幼儿园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等等这几个阶段同一个学生的特点是不同,他们的任务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
其次,这两个规律的含义是同学们最容易混淆的地方,而且怎么说怎么有理,为了能够让大家确确实实地去相信他体现的规律到底是什么,所以小编去翻遍了师范专业学生大量的有关“教育学”的教材,同时在教材上找到了这个例子的具体的出处,发现了有关此的解释主要如下:
(1)婴儿运动发育的顺序最早是头部的动作,即先学会抬头,再学会翻身,半岁左右会坐,1岁左右会站立和行走,即俗话说的“三翻六坐八爬十站周岁走”。
陈雅芳教授总主编的《0-3岁儿童保健与营养》,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09,第6页的论述如下所示:
(2)幼儿的运动能力用俗语说就是“三翻六坐八爬”,其实是说,幼儿3个月会翻身,6个月可以坐起来,8个月的时候能够爬行。这个俗语指出了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方向和顺序。
李迎春教授主编的《心理学》,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14.09,第26页的论述如下所示:
(3)日常生活中对婴儿动作发育顺序所说的“三翻、六坐、八爬叉”,实际上就反映了人的遗传密码决定了动作发展的水平和先后顺序。
陈坤华,彭拥军,陈杰等几位教授主编的《现代教育学》,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08,第31页论述如下所示:
(4)日常生活中对婴儿动作发育顺序所说的“三翻、六坐、八爬叉”,实际上就反映了人的遗传素质发展的过程和动作发展的先后,这也反映出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陈梦稀教授主编的《教育学》,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08,第45页论述如下所示:
(5)人们常说的“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会喊大大”,这反映了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如果让六个月的婴儿学走路是徒劳无益的。也就是强调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张君,康丽颖等几位教授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05,第38页论述如下所示:
看了上面这么多的论述,小编相信关于这个议题,同学们应该都能够清晰了吧,所以以后在做题的时候,你遇到类似的选择题的时候就按照“顺序性”去选择即可啦。
最后,给大家敲黑板,划重点:
人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二个月喊爸爸”。所体现的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顺序性指的是“从……到……”的过程,是有顺序的,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不可逾越的,他强调的是这个过程。
阶段性指的是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或者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是不同的。
本文旨在交流教师招聘考试或者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疑难杂症,希望备考的同学们能够顺利通过考试,同时在备考过程中,同学们遇到难点或者难以辨析的点,可以通过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留言的方式告诉小编,小编会及时回复你的留言,并在第二天或者当天以你提出的问题给大家更新新的文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