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山原村张氏文化研究
二、月山原村张氏家族概况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张泽武
据月山原村张氏祖茔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皇清 显祖考张公大人 显祖妣栗氏孺人葬墓》墓碑记载:“公讳起,字云衢。”
“张氏自始祖迁至后蒙(今后蒙沟),迄今遗有三冢焉,恍惚难评。后移居新寨,定居彭坡,卜茔于此。”

《皇清 显祖考张公大人、显祖妣栗氏孺人葬墓》碑阳

《皇清 显祖考张公大人、显祖妣栗氏孺人葬墓》碑阴


世传张氏祖籍山西省洪洞县,明朝末年张氏始祖讳易迁居河南府永宁县金门川陈吴老寨,生四子,长祖张志诜留居陈吴老寨,次祖张仲榖迁居西经局,三祖张林、四祖张松迁居南蒙(今后蒙沟,蒙氏家族居此,故名。),张林后裔迁新寨,继迁彭坡,即今月山原村。张氏后裔分为陈吴老寨、西经局、月山原村三个支派,三处各自立祖,繁衍成族。


陈吴寨张氏一脉,始祖张公讳易。
①月山原村张氏始祖张林、张松兄弟二人。林配马氏,生三子:国春、国夏、国秋。
②国春配李氏,生三子:文、显、成。国夏、国秋无传。
③文配段氏,生二子:之焕、之英。
④之焕配苏氏,生二子:振、润。振、润二公俱乏嗣。
之英配蒙氏,生一子:起。
⑤起配栗氏,生三子:应宗、广宗、应全。
⑥应宗配任氏,生二子:玉、琚。广宗无传。应全配韦氏,生六子:遇、金、坤、银、扒、清。
⑦玉、琚、遇、金、坤、银、扒、清,兄弟八人,分为八门。大门祖玉,次门祖遇、三门祖琚、四门祖金、五门祖坤、六门祖银、七门祖扒、八门祖清。月山原村张氏传至玉、琚兄弟这一辈,始分为八门。八门中除五门祖坤外迁,七门祖扒少亡,惟有六门传后。

月山原村张氏自迁居以来,先祖以农为本,耕读传家,繁衍生息,迄今四百余年,衍传16代,300余人,主要分布于月山原村,也有外迁洛宁县城、洛阳市、郑州市、三门峡市、陕西省延安市、西安市、富县、洛川县、北京市等地。
自古以来,在金门川就流传着“张半岭,蒙半原。”之誉。张氏先祖,披荆斩棘,开创基业,勤俭持家,家业渐丰。至清康熙年间,就有“张半岭”之誉。“张半岭,蒙半原。”的意思就是说:寨根村北原即月山原,整个这道原,下半原的土地归寨根村蒙氏家族所有,称为“蒙半原。”这道原的上半原土地都归月山原村张家所有,因为张家上半原的土地大都为丘陵坡地,故称“张半岭”。由此可见张家的富裕程度。

月山原地形图

月山原村鸟瞰图

火石坡形胜
在历史上,张氏先祖先后修建有张氏家庙,树立有10余通墓碑和路碑,修有《张氏家谱》、遗留有许多匾额等,这些张氏先祖的诸多文化遗存,是张氏耕读传家的历史见证。
月山原村张氏先祖耕读传家,书香继世,忠孝为本,积德好善。纵观月山原形势,山川秀丽,地杰人灵,钟灵毓秀,英贤俊杰,蝉联相继,为世所称。
清朝时期,月山原村有监生张琚、监生张嘉善叔侄捐粟赈灾。张嘉善次子张中伦、张中伦长子张合龄、次子张长龄学富五车,大气雄风,或为太学生,或为贡生,或为文庠生,或为武庠生,名冠文坛,流芳百世,名垂竹帛。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五 “人物志”记载:
“监生张琚,王召里月山原人,及其侄监生嘉善,素以好善为心,道光丁未岁大饥,叔侄同力共济,出粟二十五石以赈贫乏。琚八十一岁、嘉善八十二岁卒。”
清朝道光年间太学生张琚、张嘉善叔侄乐善好施,存心利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岁大饥荒,出粟二十五石(折合现在12500斤),救济百姓,让当地百姓,安度灾年,至今传为佳话。
注释:1石10斗,1斗10升。1升5斤(小麦、玉米、豆子),1斗50斤,1石为500斤。粟:谷子。带壳,不去皮,叫谷子,也叫粟。去壳,去皮后,叫小米。粟,此处泛指粮食。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五 人物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五 人物

翰林院编修、提督河南学政徐继孺为张中伦所题“岁进士”匾额

张中伦印
张中伦,为太学生张嘉善次子,太学生张琚侄孙,食廪数十年,品学兼优,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被选拔为“丁酉科岁进士”。翰林院编修徐继孺时任提督河南学政为张中伦所题的“岁进士”匾额,现存于张氏后裔家中,保存完好;张中伦长子张合龄、光绪年间邑廪膳生员,文采斐然,名重一时;张中伦次子张长龄为光绪年间武庠生,善骑射,弓马娴熟,远近知名。
民国时期以来,张撵劳耕读传家,注重育才;张正申、张正心参加农会支持革命;张正喜行医济世,乡里称颂。
民国时期,张氏先祖张撵劳耕读传家,孝友继世,经商致富,在陈吴街开办商铺,堂号“永生堂”。精心谋划,诚信为本,起早贪黑,不辞辛劳,带领四子(正福、正申、天申、正心),操持经营,日用百货、银匠铺、染坊、肉坊,红事(结婚、三年)白事(丧事)所用物品租赁,生活所需,一应俱全,开设中药铺,聘请名医,为百姓治病。尤其注重培养人才,为国效力。
张撵劳四子张正心,1947年9月参加农会,在拉锯时期,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协助区政府武装人员转移洛南县战备物资,为保护洛南县大队枪支,尽心竭力。洛南县独立营副政委廖聪秀、妇女干部李文英牺牲后,在白色恐怖下,张正心与兄长张正申等张氏族人冒着生命危险参与前往王范运回烈士遗体,参与看守、掩埋烈士遗体,不辞辛劳,难能可贵。
张正喜,张中伦侄孙,行医济世,民国时期在陈吴街杜金胜开办的“长盛协”药铺坐诊,厚德行医,无论穷富老幼,一视同仁,善待病人,乡里称之。解放后,为月山原村、寨根等村乡亲治病,方便乡邻,不惮其劳,分文不收,人多感念恩德,至今口碑犹在。张耀声写有《乡间仁医——正喜伯》,以记其生平事迹,该文被收录入张孝民《老村的记忆》。
1947年8月,洛宁解放后,月山原村有许多青年才俊,追求进步,参加革命,家家有工作员,那时月山原村在洛宁县小有名气,被称为“八路窝”。当时月山原村尤以“三声一虎林”最为著名,他们是月山原村张家的领头羊,是月山原村张氏子弟的杰出代表。三声:张同声、张恒声和张振声。一虎林:张虎林。他们积极参加革命,勤勉工作,为民服务,政绩显著,为世所称。
张同声,张撵劳长孙,洛宁县立师范毕业,先后任陈吴完全中心小学校教导主任、校长、金门乡联保处主任。1947年任洛宁县九区(禄地)副区长、洛南县一区(禄地)副区长、洛南县三区(底张区)代区长、洛南县民教科副科长、洛宁县文教科副科长、科长,为解放初期洛宁地方政权的建立、巩固和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洛宁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张恒声,张撵劳侄孙,洛宁简易师范毕业。曾任新寨国民小学校长、陈吴高小校长。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先后任王范回汉联合完小校长、洛宁县委宣传干事、洛宁县政府文教科长、崇阳区区长、洛宁县教育局副局长等职务。
《洛宁县教育志 人物》“张恒声”传、《洛宁县教育志》对张恒声同志如此评价:
张恒声同志一生大部分时间,献身于洛宁教育事业。 1952年至1956年任文教科长期间,为恢复和发展洛宁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洛阳地区高中布点和师范学校布点上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

张振声,张撵劳次孙,少年好学,刚毅果敢,毕业于河南农林学校,在陈吴中心小学任教,参加共产党,从事地下活动,曾冒着生命危险投奔延安,中途受阻返乡。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首任洛宁县公安局秘书。1951年调陕州公署公安处工作,英年早逝。解放初期,为了安定社会秩序,协助政府做了大量周密细致的工作。
张虎林,张仲伦之孙,系张长龄之长子,张撵劳堂侄,洛宁简易师范肄业。曾任金门乡第十四保保长。1947年参加革命,195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行政学院,历任洛宁县供销合作社组导科副科长(主持工作)、洛宁县供销社供应经理部副经理(主持工作)。做事果断,雷厉风行,敢想敢干,风风火火,成效显著。


在解放战争时期有张成林、张官清,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有张官清、张庆文,他们参加革命,南征北战,保家卫国,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成林,月山原村人。1947年2月参加革命,陕西省洛川县武工队战士,1947年3月牺牲于陕西省洛川县司家窑子镇。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河南省洛宁县革命烈士英名录》、《洛宁县志》卷八 “人物”“名录”“洛宁县革命烈士名录”有记载。
解放后,月山原村,人文蔚起,群星灿烂,英才俊杰,层出不穷。
张虎生,历任兴华乡长、河南省省农林厅干部教育处干事、农业部郑州生物制药厂车间党委书记、厂子弟中学校长厂纪委副书记等职务;张逢辰历任洛宁县财政科科长、陕县财政局局长。张水旺曾任核工业部华南地勘局党委副书记、巡视员;张书成曾任洛宁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大队长;张耀声曾任洛宁县财政局财税监察办主任;张根书曾任洛宁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书记,二次获得洛宁县政府记大功奖;张选民历任中共三门峡市党史办公室秘书科科长;张瑞民历任解放军某部团长、中央纪委驻审计署纪检监察室主任、审计署社会保障审计司副司长、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员兼党组书记、四川省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张振兴任郑州市建委办公室主任、建委体改法规处处长、郑州市建委房地产开发管理处处长。郑州市城市建设拆迁管理办公室书记兼任郑州市市政工程建设中心副主任;张中民任洛宁县统计局纪检书记;张校民任洛宁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张大道任陕西省建设工程造价总站办公室主任,兼任陕西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综合部部长;张东辉为国家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家学会会员文化部青联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河南中国书法院教学部主任;张洋毕业于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获双硕士学位;张云鸽毕业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等,张氏人物不胜枚举。
月山原张氏先祖耕读传家,重视教育,注重培养家族子弟,两百年来,从教者如云,蔚然成风,人称月山原村为“秀才村”,名副其实,远近闻名。
清朝道光年间太学生张琚、张嘉善执教授业,开月山原张氏从教之先河!光绪年间岁贡生张中伦,邑廪膳生员张合龄,学识渊博,谆谆善诱,因材施教,名重一时;民国时期,张同声、张恒声、张振声品学兼优,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光大张氏家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张家的中流砥柱,世之楷模,是张家的好榜样,功不可没;解放以来则有张建华、张秋月、张书声、张根书、张耀华、张孝民、张志民等20余人,执教讲台,教育后人。这些张氏族人从事教育事业,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赢得社会各界尊重和认可,赞誉有佳,他们对洛宁的地方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功德自在人心,数十年如一日也!
金门胜景美如画,江山代有才人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而今,张氏子弟在祖国各地,各行各业,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勤勉敬业,恪尽职守,奉献才艺,忠心报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本文参考资料:
1.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皇清 显祖考张公大人(公讳起,字云衢)、显祖妣栗氏孺人葬墓》墓碑等清代墓碑资料。
2.民国六年《洛宁县志》
3.1991年《洛宁县志》 2005年《洛宁县志》
4.《河南省洛宁县革命烈士英名录》
5.张恒声抄本《张氏家谱》
6. 张孝民《张氏家谱》
7.张孝民《老村的记忆》
8. 清代张氏诸多墓碑
9. 张文周《坎坷人生》
10.《洛宁县教育志》
11.1980-2022年调查采访资料。
12.张校民整理的“三声一虎林”人物资料。
13.《张同声档案》
14.《张恒声档案》
15.《陈吴村志》
16.《洛宁文史资料》有关文献资料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