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专家学者认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以供给端改革释放需求,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同时,也需要宏观财政、货币政策协同配合,灵活动用政策工具箱,重点推动需求恢复。
增强国内大循环
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具体战略部署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近年来,我国持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效应对外部市场收缩,经济发展向内需主导转变。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6年峰值的67%下降到2021年的34.2%,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
虽然已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但时下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从10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来看,10月制造业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49.2%、48.7%和49.0%,说明国内需求还待提振。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今年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积极贡献。进入四季度,海外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货膨胀持续高位运行,海外总需求在海外加息进程下逐步收缩,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加大。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徐奇渊在近期召开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发布会上指出,目前来看,明年的外部环境不能同今年一样支持外需,主流观点预期欧美经济将渐入衰退。外需对出口支撑的动力会进一步减小,并拖累制造业投资和生产。他认为,此时一定要把经济增长的动力转移到国内。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结合扩内需与调结构
积极转换增长动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经中心副理事长宁吉喆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157期“经济每月谈”上指出,过去几年,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三去一降一补”收获积极成效,在此基础上,要把调结构与扩内需更好地结合起来。
宁吉喆认为,在当前发展阶段,扩内需、扩消费十分重要。应提高消费能力,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采取一些促消费政策。尽可能稳定住接触型、聚集型、流动型消费,有效扩大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积极拓展信息、绿色等新型消费。推动部分投资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消费。在扩消费的同时,还要推进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比翼齐飞,促进我国经济朝着现代化的目标持续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一鸣强调,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这是我国供给端必须解决的问题。必须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教育强国战略来解决供给端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扩大内需战略来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需求端的变化问题,通过制度性开放来构建新的全球化红利,来应对逆全球化的思潮。
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
重点推动需求恢复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离不开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引导。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对宏观政策提出要求,强调要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未来,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至关重要。”植信投资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属不同部门实施,具体锚定的问题与目标不同。在我国现行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下,总量管理以货币政策为主,结构调控更多地体现在财政政策上,两者间的交互影响相对复杂。
他认为,在稳增长过程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首先需要把握宏观治理的关键问题,根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工具的各自优势,灵活选择运用政策工具箱,重点推动需求恢复。其次是准确把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动态调整宏观管理部门间的职能划分。再次是关注市场,建立政策协调与市场互动优化机制,加强风险监测;动态调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及其调控规模,避免政策交叉过度放大或过度收缩政策实施过程的实际力度。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彭文生日前表示,应对当前增长下行压力,需要加强货币与财政的协同,通过宽松货币的方式来充分发挥财政扩张的结构性优势,尤其是支持能够直达消费的财政政策。相比于单纯地通过信贷或者基建来扩张总需求而言,财政直达消费可绕过产业链传导的阻碍,受预期的影响相对较小,并有助于让市场发现有效需求。
来源: 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