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网友问,机关事业单位的老人为什么不能领取职业年金呢?这样是不是待遇就吃亏了?
2014年10月,国家将机关事业单位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形成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老人、中人和新人。2014年10月以前参加工作并退休的人员称之为“老人”。

职业年金制度是国家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跟养老保险制度一样,也是从2014年10月开始实施。
可能一些老人觉得自己也领养老金了,为什么就没有职业年金?实际上职业年金是一种积累形成的补充养老机制,跟养老金还是有明显的不同。
职业年金是从2014年10月缴费开始形成的,依据《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强制建立。相对于企业要求建立的企业年金制度,企业是有自主性的。职业年金从开始建立以后,才逐渐积累。比如说2014年10月讲到了一个月就退休的老人,实际上每月能够领取职业年金,数量仅仅才一两元钱。只有时间长了,积累多了,领取的职业年金才多。与之相对的,视同缴费年限也越来越短,最终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职业年金能够替代过渡性养老金。这才是国家实施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待遇有效衔接的目的。

职业年金并不溯及既往,这也是由于很多客观形势决定的。比如说工资构成。参加职业年金,职工本人需要缴纳个人缴费基数的4%,另外还有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的8%。这样的扣缴模式,肯定要需要更高的工资待遇支撑。
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时候,国家同时改革了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的构成,人们的基本工资水平大大提高。比如说原先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副高级7级岗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的岗位工资是930元,套改以后提高到1760元。薪级32级,原先标准为767元,套改以后变成了1682元。两部分合计基本工资提升了1745元,是原先基本工资的两倍以上。
这种情况下,国家才划分了一条线,是以2014年10月为准。之前的退休人员采取的是老人老办法,相应的基本工资不再改革、退休待遇不再重算,也不扣缴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仅对于改革以后的工作人员实施。
职业年金待遇是“有限的养老金”。职业年金个人缴费以后会记录个人账户,由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运营,实现保值增值。企业缴纳的部分是缴费基数的8%,如果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是真正缴费一起进入个人账户,进行投资运行。如果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可以采取记账的模式,到退休时才申请财政资金拨款做实,减少了财政压力。职业年金最大的特点就是领取完了以后就不会再有这一部分待遇了。不过相对而言,如果投资收益率可观,60岁退休两个20年还是没有问题的。50岁退休领30年也可以。

另外,职业年金是属于税延型养老待遇缴费时避税,退休后是需要缴税领取的。
总体来说,职业年金跟个人账户养老金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这毕竟是我们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未来年金制度,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