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寿保险是现代家庭的标配,已是不少家庭的共识。当下大家已经不再去纠结“买不买”这个问题上了,而是更聚焦在“买什么”“怎么买”上面,都希望能通过购买合理的保险产品组合,来覆盖整个家庭可能会发生的风险。保险产品千百种,但制定家庭的保障方案万变不离其宗,对家庭而言,人寿保险的标配基本上就是“老四样”:重疾+医疗+定期寿+储蓄型年金。
重疾险:其实是保家底,保家庭的财务根基
重疾险一般是万一得大病、确诊了就可以拿到一笔保险金,可以用于治疗费用,但其从根本来讲,是对家庭风险的一种经济补偿。得了大病以后,全家的工作和生活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如果是家里主要收入来源的成员生病,在治病支出剧增的同时,还会造成家庭收入急剧下降,需要有一笔钱对冲。不少家庭的”顶梁柱”投保重疾险,保额会放到50万以上,这样就有了个底。真的出险了,就不会因为巨大的财务压力而把整个家庭压垮。另外,手里有底,治病的心态也会很多。一句话,重疾险,其实就是万一大病时候的一笔现金,一种收入补偿。
不少人很容易把重疾险和医疗险混淆。从形态上来说,这两个险种完全是两回事。重疾险跟医疗险的报销不同,重疾险是“给付”,即拿着医院盖章的大病诊断证明即可向保险公司申请赔付。所以,在购买力允许情况下,很多人买的保额都比较高(保费也越高)。买重疾险,真用上了,保险公司赔的远远大于家庭经济所损失的,也很正常。
医疗险:弥补医疗社保的不足
医疗社保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一些手术费、进口药和器械等,社保报销很少或不能报销。真正碰到重大疾病的时候,仅仅依靠社保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在保险公司买的医疗险来作补充。
医疗险从功能上来分,可以大体分为门诊医疗险和住院医疗险两类。门诊医疗险就是报销门诊产生的费用,一般来说门诊的发生率比较高,所以保险公司为了规避这一类的理赔风险,对保额和报销范围都有一定的限制。而且门诊造成的损失并不大,所以建议这一类的风险就自己承担,不需要配置门诊医疗险去覆盖。普通家庭其实更需要配置的是住院医疗险,对住院产生的医疗费用进行报销。
从缴费期和保障期来看,医疗险分长期医疗险和短期医疗险。最近几年,最火的保险产品非百万医疗险莫属,基本上都是短期医疗险。不仅“保费低”“保额高”,还“不限社保用药”“不限病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额医疗费用支出。一年几百块保费对应几百万的费用报销,性价比极高,建议家庭成员人人配置。但这种保险大都是短期医疗险,即一年一保的,视被保险人的健康和理赔情况,保险公司并不保证续保,而且产品随时会停售。长期医疗险虽然保费贵,但好在保长期,不用纠结保险公司是否提供续保等问题。
定期寿险:防家庭“最大不幸”
定期寿险是保在保险合同明确的期间内(10年、20年或者30年)被保险人死亡或全残,则“给付”一笔保险金。定期保险的保险费通常很低,但保费和保额之间的杠杆比很高;价格低是其重要特性,适合给家庭的经济支柱比如父母配置,其孩子是受益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定期寿险更象是防万一、防“身后事”。比方说,作为家庭经济顶梁柱,如果不幸中途走了,房贷怎么办?孩子教育怎么办?老人谁来赡养?一系列的身后事让人细思恐极。人到中年的焦虑,可能不小的一部分集中在这里。而定期寿险,就是为了确保“站着是印钞机,躺下也是人民币“,留钱不留债。万一发生死亡或者残疾等风险事故,保险公司会给出一笔大额的保险金,供家庭渡过难关。
储蓄型年金保险:就是要长命百岁
不要把所有的钱放在一个篮子里。可以把储蓄型年金保险理解为把一笔钱交给保险公司打理,保险公司替我们赚取收益。保险公司作为运营者,收取了一定的费用,然后把剩余部分,存进了保单,这部分钱叫做现金价值,相当于保单里面存的钱,可以随时取出来。只要领取的钱不超过产生的利息,本金(现金价值)就会源源不断的产生利息(领取金额)供我们领取。想领钱就可以领到天荒地老,不想领了也可以一次性把自己本金取出来。拼的就是长命百岁!
保险储蓄年金作为资产配置工具是很有价值的。美国人特别看重。资产如果主要配置为房产股票等,资产收益波动大,本金都不一定安全,所以内心始终焦虑;如果最大的资产构成是养老储蓄年金,内心就更踏实、安心,幸福指数可能会更高些。保险储蓄年金,是中长期的、非常安全且有较高收益、较好流动性的生息资产,每个家庭都应该配置。配置越多,越安心。
这四种人寿保险,是针对所有家庭成员来讲的。分配到每个人,如果是孩子,可以把定期寿险改成意外和意外医疗;如果是老人,可以不用买定期寿险。如果家庭财力还不错,可以配上较高的保额,或者把定期寿险改成终身寿险。如果经济上还有点紧张,储蓄年金可以少买点或者后续考虑,买得少可以慢慢加配加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