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牛信用
2022年最新房贷利率4.35%,公积金利率3.25%
身份证和银行卡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移动支付的普及与使用,都需要身份证和银行卡验证绑定,所谓的实名验证。
相信移动支付只要有智能手机的都使用过,这个安全系数还是挺高的,虽然要提供身份证和银行卡,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再说身份证和银行卡信息泄露,其实不必担心,现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手机短信等与银行卡的绑定关联,可随时监控你的资金变化等情况。
银行卡号泄露唯一可以使用的是快捷支付,移动支付的绑定,但这些在你不知道银行卡密码的时候是需要短信验证码的,而短信验证码是你在办理此银行卡是给银行留的本人使用的移动通信号码,是你自己提供的,所以别人见不到、输入不上银行系统发来的验证码是不能支付和绑定的,无需担心。
即使在银行柜台办理相关业务是要提供身份证原件,且是本人到场现场办理的,基本无需担心。
银行为了保护客户的资金安全,也加大了力度,ATM机取款当日最多取2万元,而实施电子转账有很多种选择,实时到账、两小时到账、次日到账,这期间是可以申诉撤回的。
要是还是很担心,就到银行注销此卡再重新办一张,这个可以实现的,但身份证号是终身制的,没有办法变的。
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有保护个人信息及隐私的意识,不要相信任何骗局,因为天上不会掉馅饼,什么东西都要自己努力才能得到,无利不起早,别人不可能花大把时间让你平白无故的得到利益。
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提供给别人是有危险的。
1、如果将个人身份证号码和银行卡号泄露给别人是有风险的,有银行卡被盗刷的风险。一些违法人员可以通过一些软件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复刻一张银行卡,违法人员只需获取被害人的身份证号码及银行卡号码即可。如果不幸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和银行卡号码泄露给他人,建议持卡人尽早到银行更换IC芯片卡并定期修改银行卡密码,降低银行卡被盗刷的风险。
2、银行卡号和身份证号码是绝对不能泄露给别人的。遇到用心不良的人,会窃取你卡里的钱,会拿着你的身份证去做很多违法乱纪的事。不小心泄露了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不会被盗走卡里的钱,只要用户的银行卡密码没有泄露账户内资金就是安全的。
首先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电话号码。1身份证号并不是身份证!我们现在实名制办理手机号,游戏防沉迷,绑定网银,办理银行业务,医院挂号,这些时候我们的身份证号都是公开的。
2,银行卡号并不是银行卡!逛街买衣服,吃饭消费。任何形式的刷卡消费。我们的银行卡号都是公开的。只要密码不泄漏就没问题。
3电话号码,现在跑业务进大厦都得签名登记,居委会调查也要实名制登记,在网上注册一个app也要手机号码登记。名片,广告,各种各样的电话号码满天飞。你可以不接受,但是你不能不承认。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虽然一切都这么透明,但是只要原件和复印件,密码都在你手上。
坏人想损害你的财富利益,也是办不到的
银行卡账号以及姓名和手机号等信息泄露,只要密码没有泄露,账户相对来说还是安全的。
1、ATM机上取款需要银行卡和交易密码,所以仅凭银行卡账号、身份证号、以及姓名和手机号等信息是无法操作的。
2、在银行柜台取款或者修改密码需要相应的交易密码和身份证还有银行卡。如果是普通的借记卡,有可能会有专门盗卡的人来破解你的卡片的,所以如果遗失,请尽快挂失 如果是信用卡,又没有设置密码消费,就更麻烦了,万一被盗刷,给你造成的损失很大的 所以,建议你,如果卡片遗失,一定首先打客服热线口头挂失,然后回到开户行办理相应的挂失手续!
身份证号码 银行卡号码 手机号码泄露了,相关风险参考如下:
一、银行卡里的钱有损失的风险 有的骗子,知道上面的相关信息,有可能把卡里的钱盗了,这类事也是有发生这的,必须警惕
二、手机有可能上黑名单 有的人恶搞,把手机号会发在一些七七八八的不良网上,会有人举报的
三、身份证号被乱用 身份证被某一些人会进行注册各类账号来使用,如玩游戏之类的等
银行卡账号以及姓名和手机号等信息泄露,只要密码没有泄露,账户相对来说还是安全的。
1、ATM机上取款需要银行卡和交易密码,所以仅凭银行卡账号、身份证号、以及姓名和手机号等信息是无法操作的。
2、在银行柜台取款或者修改密码需要相应的交易密码和身份证还有银行卡。
银行卡号发给骗子对自己没有危险,对别人可能就有危险了。
我可以安全的告诉你,只要是你没有把密码和开卡证件帐号透露给自己以外的的人知道你的个人财产安全问题基本上在100%,银行的实体店和网络虚拟的防御基本上还是很强悍的,所以你还是正常开展你自己每天所要做的事情。
本文由可牛信用于2023-03-01发表在可牛信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799837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keniuxy.com/post/33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