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山西省处置非法集资领导组办公室发布了两起“转账欺诈”典型案例,并提醒广大市民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要做到不听不信不转账,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案例一:不久前,50岁的王阿姨急匆匆来到建行某网点请求工作人员帮助,称其急需通过手机进行第三方支付转款。建行工作人员先将急躁的王阿姨安抚下来。经了解,王阿姨在一视频网站App网购时发起退货。操作完成后,接到自称是该平台客服的电话,可以为其支付全年的运费险费用,但需先输入账号手机号验证码等。王阿姨在该客服的指导下进行操作,但因年龄大,操作不顺,所以才来请求银行人员帮忙处理。
建行工作人员立觉有疑,和王阿姨沟通后拨通对方电话。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此电话号码为境外电话,在与对方交谈后确定对方为诈骗人员。挂断电话后,工作人员向王阿姨普及了反电信诈骗知识,并及时为王阿姨更改了银行卡密码。
案例二:日前,一位大爷急匆匆来到某支行办理大额款项汇款业务。工作人员看大爷神态紧张,紧忙上前询问,得知是大爷儿子发来短信,说是伤病住院,需要钱住院看病,让把钱转到医院账户里。大爷爱子心切,毫不犹豫地来到银行要办理汇款业务。看工作人员一直在劝阻,大爷甚至还心生怨气。
银行工作人员耐心同大爷讲解其中缘由,并拨打了他儿子的手机号。手机一直处于未接状态,最终银行帮助大爷联系到儿子的朋友,了解到儿子手机丢失,身体健康。大爷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是骗局。
提醒:守住“钱袋子”
随着科技的发展,犯罪分子会使用各种手段来诱骗人们进行“转账诈骗”,例如使用社交媒体进行诈骗,伪装成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的员工进行诈骗等。他们的目的是获得的银行卡密码、财务信息和其他敏感信息,以便盗窃资金。
省处非办提醒广大市民,时下,“转账诈骗”风险也在“与时俱进”,非法分子往往会抓住受害人贪图小便宜、追求高收益、遇事着急的心理混淆视听,进行诈骗。所以,市民要谨慎使用社交网络,留意信息发送者的身份和消息的真实性。当收到疑似诈骗短信、钓鱼邮件时,,应该直接删除,不听不信,不要回复或点击链接,更不要转账。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应加强宣传“反洗钱”“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风险提示,用专业知识帮助金融消费者识别风险,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
记者 梁丹 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