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打仗,人们总说冲锋陷阵是最为重要的。在上个世纪的众多战争之中,“人”还是整场战争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炮火声轰轰地响起,一排排的士兵前仆后继,迎着炮火冲向敌方阵营。前一排倒下了,下一排马上跟上,通过这样的人肉战略逐渐推进阵线,攻进敌方的阵营。
话虽是这么说,但是换一个角度去细想一下,确实感觉到充满了残忍。这冲锋陷阵的士兵们,这哪一个难道不是有爹有妈的孩子?这哪一个不是从小到大从一个啼哭的婴儿被辛苦抚养成健壮的青年的?这哪一个不是有着鲜活的背景,有着鲜活的历史和鲜活的肉体的?
当然,在战争之中是会有幸运儿出现的,也不时会有所谓“奇迹”的出现。
即使子弹无眼,任何人都可能死在乱弹之下,但还总还是有人会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在混乱的炮火中能够勇往直前,到最后,不仅没有失去宝贵的生命,还可以看到胜利的希望,尝到胜利的果实。这样的人或许就是能在战争的历练中走出来的奇才吧。
而这群人中,难道真的只是简简单单地凭借他们的幸运,就可以在战争这种残酷的现实中存活过来吗?难道我们不能从这种幸运的背后去找寻一些共通的逻辑?是否他们的幸运的产生是因为其他一些因素的加持后而出现的呢?
思念父亲
马未都人称“马爷”,一张口就听得出来他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在早年就从事了文学编辑行业;之后又当过编剧,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电视剧;他在“鉴宝”领域又有着响当当的名气,不仅出过不少相关的书籍,还经常在一些“鉴宝”的节目里头登台亮相。
但论功绩来说,马未都最为重要的一项事业,就是他创办了我们国家的第一家私立的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这依靠着马未都对古代文物的收藏和鉴赏能力和独到的眼光,创办了这个有些规模的博物馆,收集了大量陶瓷、玉器、漆品等等古代艺术作品。这对于中国的古典文艺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马未都到现在,都十分思念他的父亲,对他父亲马丹林的处境表示过遗憾,也表露出过他深深的感情。马未都在他所写的《客从何处来》这本书,就提到过他对父亲的这份非常特殊的情感连接,同时又是充满了深深的遗憾:“我特别后悔在年轻的时候,跟父亲不亲。”
在动荡的时局之中,父亲马丹林都表现出来十分坚强的生命韧劲。在那段时间之中,马丹林不仅要干着十分劳累的工作,摧残着他的身体,而且他被要求不能私底下说话,落下了口吃的毛病。
马未都觉得当时父亲给他洗澡的时候,就是他生活中非常快乐的时刻,因为也就是在那段时间中,才能和不善表达的父亲稍微说上那么两三句话。
后来父亲马丹林口吃的症状不但没有减轻,而且反而更加严重了。即使如此,马丹林一直保持着十分坚强且乐观的生活状态。他在之前的战争之中和之后社会的动荡之中,一直贯彻着自己乐观的生活信条。
马未都回忆自己的父亲马丹林,说他从不怕死,可能是在战争中所锻炼出来的性格,也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品性,使得他在晚年查出癌症之后,就和家人们提出放弃治疗,让他平静的离开这个世界。那段日子马未都回忆起来又心酸又感动。
弃笔从戎
马未都的父亲马丹林的出生是十分贫寒的,他出生在山东荣成的海边,一个叫镆铘岛的地方。马丹林的祖上“靠海吃海”,世代以打鱼为业,但始终有着希望跳脱出这种家族命运的现状之中的想法在。
马丹林是长房长孙,所以从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家族中的人希望马丹林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他的命运。为了使他接受教育,曾祖父花了不少钱让马丹林从小上私塾,学习文化知识。后来马丹林确实学到了不少文化,成为了一名教师。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不断骚扰着我们祖国大地的角角落落。有一天,一颗炮弹落在了马丹林马家所在的村子,使得他的弟弟不幸被炸死了。这使得马丹林悲痛欲绝,即使身边的亲戚朋友百般阻挠,他依旧果断弃笔从戎,奔赴抗日的战场之中。
“慢半拍”的智谋
后来马未都在圆桌派上怀念自己的父亲,说起他在残酷的战场上能够就这么活下来,是因为有着智谋。因为马丹林读过书,所以每次冲锋陷阵不会过于勇猛。
他当然随着大部队一起冲锋,但“智者不勇”,马丹林总会在重逢之前先耐下性子观察分析一番,运用分析的力量,使他能够在一起参军的39人中幸运地存活下来。
马丹林从孟良崮战役一直打到了上海,也就是在上海,马丹林遇到了后来自己一生的爱人。用马未都的话来说,他父亲和母亲的相遇,正是中国百年变动的一个缩影。
因为正是有这样的大背景存在,才会有作为贫农的父亲和身份显赫的母亲的相遇。他的母亲也是军人,但他的父母曾住在中南海,是绝对的皇室贵族。当时在战争之中,所有人都不那么在意自己的身份了,所以这份婚姻在最后才这么促成。
马未都在马丹林结婚的第二年出生。由于马丹林读过书,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所以马丹林被调入北京的空军部队,马未都从小也在北京的军队大院中成长。这种“大院文化”也影响了后来北京一大批的文化人日后的发展轨迹。
小结:
在战争年代,年纪轻轻的小伙子们谁都没有想到,就这样因为时代的浪潮,被汇集到了这样的战争之中。在战火中冲锋陷阵,在战火中毁灭,当然是为国捐躯,是令人赞扬的英雄。不仅展示了自己生命的力量,还发挥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但转念一想,还是令人唏嘘的:本有更好的生活值得年轻小伙子去度过,他们的父母本该不必经受失去孩子的惨痛心情,可以一家其乐融融、安享晚年。
马未都的父亲就是被这场战争裹挟进入时代浪潮的人,不然他也不会投笔从戎,不会与马未都的母亲相遇,也没有后续这一系列故事了。历史总是令人唏嘘的,唯有其中的情感维系,依旧是所有人都不会忘却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