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低声吟诵这两句脍炙人口古诗的,不是诗词大会上的选手,而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震云。
近日,刘震云在《脱口秀大会》上引用唐诗点评选手,给节目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有人说他像走错片场的语文老师,开口就谈文学问题。
也有人说他点评过于严肃,与脱口秀风格不搭。
更多人却喜欢刘震云的幽默,句句都是笑梗。
网友们调侃,刘震云成功把河南人的“黑色幽默”带到观众面前。他笑着回应幽默不是一种语言,而是一种智慧。
这种智慧被他扎根到故乡的黄土地里,融进每一本小说中。
他用最朴实的文笔,勾勒老家近百年来的改革变迁,以及小人物的生活常态。
评论家雷达曾说:“刘震云是一个对存在、对境遇、对生存本相、对典型情绪和典型状态非常敏感的作家。”
他却以“笨人”自居,用笨人的智慧,在尘世间寻得自在洒脱。
日子穷苦,也能自得其乐
1958年,刘震云出生在河南省延津县一个普通家庭。
父亲是人民公社的普通职员,母亲收破烂,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一穷二白三张嘴,无奈之下,8个月大的刘震云被姥姥带回乡下抚养。
上世纪40年代,河南省经历大饥荒,庄稼颗粒无收,农民们揭不开锅。
而刘震云的童年同样伴随着饥饿。
生活的苦是另一种趣味。
小时候的刘震云很调皮,总能给自己找乐子。
趁着割草间隙,他偷偷摘来玉米和白薯,在田里自制烧烤。等草割完了,土堆里也飘来阵阵香味。
农闲时,他手里甩着一根枯草走街串巷,村里剃头的、卖肉的、酿豆腐的小摊贩,个个都认识他是刘家的大小子。
小小的他俨然成为村里的名人。
乡下土壤贫瘠,却成了刘震云的教育启蒙地。
村里开办第一所小学,学费要5块钱。
大人们议论纷纷,饭都吃不饱,更别提上学了。
在大户人家做过短工的姥姥,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二话不说卖掉头上的银发簪,凑齐学费送孙子上学。
5岁的刘震云第一次闻到油墨清香,捧着书久久不放。放学回家,他迫不及待放到奶奶鼻子下。
乡间明月,祖孙俩坐在小板凳上,借着月光用油纸包书皮,一起研究生字。
贫穷未曾磨灭他的纯真,也给了他追求快乐的勇气。
赶马车的舅舅告诉刘震云,离开家乡,人生才有另外一种可能。
年少的刘震云听完,能想到的逃离方式就是参军。
比同龄人高大的他,没多久就如愿搭上前往甘肃部队的火车。
第一次离家,难免心生忧愁,但部队里能吃饱饭,再浓烈的乡愁也被冲淡了。
知名学者许倬云曾说:“即使是清贫的生活,也有直接、现实的快乐。”
童年的记忆里,贫困与温暖相互交织,成为日后最美的时光。
黄土地的贫瘠不知何时望到头,那些朴实无华的日子,却是刘震云的人生初体验。
内心纯粹的人,越能与生活产生共鸣,从中寻得滋养与快乐。
困难是常态,唯有热爱才能坚持
在部队当兵,晚上需要轮流站岗。
夜里的戈壁滩零下30度,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刘震云却说还行,可以站在路灯下看书。
1978年,复员后的他成为延津一名临时教师。
恰逢高考恢复,对未来一片茫然的刘震云决定一搏。
备考时间只有两个月,他只好白天上课,晚上就着小煤油灯复习功课。
凭借扎实的功底,刘震云成为当年河南省文科状元,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
再小的选择,也能撬动人生这块踏板。
20岁的刘震云,未曾想过会在北大舞文弄墨。
80年代的北大中文系,常有杰出学者如王瑶、游国恩等开讲座,耳濡目染之下,系里的同学都梦想成为作家,纷纷提笔写作。
刘震云看别人写,自己也跟着写。
很快,他的处女座《瓜地一夜》发表在杂志《未名湖》上,同期发表的还有史铁生和北岛的作品。
《瓜地一夜》的成功,不仅在他心里种下写作的种子,也奠定他日后关于权力和人性的写作主题。
1982年大学毕业,刘震云拒绝待遇更好的单位,入职《农民日报》报社。
只因在报社当记者,可以前往全国各地采访,收集写作素材。
然而当作家并没有想象中容易。
初到报社,工作繁忙,刘震云只能利用晚上时间写稿。
他常常熬到凌晨两三点才停笔,隔天顶着黑眼圈继续上班。
长期下来,整个人变得又黑又瘦。
家人心疼叫他别写,他说:“我写的小说一定会成功的,放心吧,一定。”
夏天天气炎热,家里买不起风扇,刘震云就穿着松松垮垮的大裤衩,光着膀子一边写稿一边擦汗。
日复一日的琢磨,换来的却是一次次退稿。
五年下来,退回的手稿堆满两个大箱子。
刘震云不在意,文字已经流淌进他的血液,让他始终充满力量,不急不躁。
1987年,刘震云锋芒初显。
那年他的《塔铺》和《新兵连》发表在《人民文学》,并获得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中篇小说百花奖。
比起荣誉,他认为“悄悄地做事更加重要”。
1998年,历经八年之久,刘震云出版长篇小说《故乡面和花朵》。
这部小说被认为,是我国世纪之交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真正的长篇小说。
刘震云的师妹作家迟子建说:他的毅力和才情令人叹服。
毕淑敏评价:刘震云可真了不起,能够写一部这么长的小说。
热爱可抵岁月枯燥,莫问前程,只顾低头努力。
2011年,刘震云终于迎来写作生涯的巅峰时刻。
他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多年磨砺,一举成名。
他却自嘲:我没有其他本事,只会写小说。
刘震云擅长刻画底层人物的心酸和坚持,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在说他自己。
从村里到部队,从大学到报社,从默默无闻到扬名海外,他用双脚走出延津几十里长的土路,走进文学天堂。
他知道自己走得很慢。笨的人,走路都是慢的,值得庆幸的是,这条路走对了。
不书写爱情,却爱得深沉
有人开玩笑说,刘震云的小说里没有圆满的爱情。
现实中的他,却跟妻子郭建梅携手走过30多年,恩爱如初。
不过,第一次见面,刘震云开口就讲托尔斯泰,可把郭建梅绕晕了。
在她的印象里,中文系的人比较漂浮,感情上靠不住。
随着两个人的一次次接触,郭建梅对刘震云的印象才有所改变。
刘震云家里穷,平常只舍得啃馒头喝稀饭。
日子寒酸,还能想方设法抠出生活费,给心上人买生日礼物。
有一次,郭建梅的妈妈生病到北京动手术,上下楼梯不方便。刘震云主动承担背的工作,每次都累得满头大汗。
自己咬馒头,却把肉包子给了郭建梅和她的妈妈。
妈妈把女儿拉到一边,悄声夸奖刘震云可靠,让女儿好好考虑。
其实,郭建梅把一切看在眼里,早就动了心。
情投意合,两个人自然走到一起,修成正果。
婚后的日子苦中有爱。
大学毕业后,郭建梅为了圆梦,打算辞去铁饭碗,当一名公益律师。
家人纷纷反对,只有刘震云说:“相信自己,道路虽然曲折,可前途无限光明。”
丈夫的支持让郭建梅感觉踏实。
团队组建后,郭建梅凡事亲历亲为,经常忙得焦头烂额。
为了缓解妻子的压力,刘震云经常陪着她跑步。
后来,郭建梅实在扛不住压力,患上抑郁症,刘震云依然不离不弃。
多次寻医无果,爱妻心切的他只好自寻办法。
他天天浸泡在图书馆,翻阅大量抑郁症资料,详细记录,并给妻子开了一张“快乐处方”。
每天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大笑10分钟、夫妻一起晨跑、每天眺望一次蓝天绿地、每天晚上画一幅山水画、每天听音乐。
刘震云亲手写了一句话送给妻子:你是你的敌人,只有你才能扳倒你;你是你的天使,只有你才能拯救你。
在丈夫的悉心照料下,郭建梅逐渐走出抑郁症。
现在,哪怕工作再忙,每年春天刘震云都会陪妻子去乡间田野,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顺便散散心。
刘震云不书写甜蜜,字里行间却充满温暖;不表达爱意,一举一动却爱得深沉。
就像他笔下《一日三秋》中的陈长杰,喜欢豫剧团的樱桃,便经常带樱桃去羊汤馆喝羊汤,边吃边讲笑话逗她开心。
有一种爱,从未说出口,却用行动默默守护。
爱情中,那些笨拙的方式,往往更加真诚,也更有力量。
刘震云曾在采访中说:“笨人做事能做得更长远。”
这位“笨人”,一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个是写作,一个是跑步。
他经历过无人问津的黯淡,也感受到一夜成名的高光。
不管外界如何评价和定义,他始终笔耕不辍。
过往的苦难和温情,被刘震云化成小说里的细枝末节,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其实,人生充满艰辛和未知,选择妥协还是做好当下,不在于外界环境,而取决于我们的态度。
自称“笨”的人,恰恰是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从不向命运低头的人。
余生,愿我们勇敢追求心中所爱,以爱为光,度过人生的至暗时刻。
-END-
来源|十点读书微信公众号、作者 | 云朵、图片 | 网络
声明|文中图片、视频及内容均转自原文章,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