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1981年,一位在303医院工作的北京护士,站在通往建水黄龙寺的公路上。(感谢嫂子的支持)
1984年入伍的新兵分下来了,我们收信中队来了十二人,六名江西兵,六名河南兵,住在我们这个大房间的是江西兵。初来乍到,他们对我们这些“老兵”都很客气,就和当年我们下老连队一样,见到谁都喊班长。
由于突然进来了很多新面孔,一时间,谁叫什么名字根本记不住,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人,一个是会吹笛子的叫张友军,另一个叫黄河,他的名字与基地总机班的大美女黄河同名同姓,因此他的名字,让全中队每个人都过目不忘。
新鲜血液刚刚注入部队,“老兵们”却表现的很没溜儿,有的在耍钱,有的在搬杠,有的大谈分兵的时候如何黑,就是没有一个人站起来招呼新战友。
第一次的印象很重要,记得我刚来无线连时,蒋国富班长就做了一个好榜样,让我坚信,部队上还是好人多。可惜好景不长,我只在五排生活了一个月不到,就去了曲江学习。
蒋国富在83年夏季,如愿地考上了二炮指挥学院,已经离开四角田半年多了,毕业后是否能回来?或者是回来后我还在不在部队?这些都不得而知了。所以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好的榜样会影响整个部队,吊儿郎当的基层领导,也会带坏一个连队。
在部队中,老兵欺负新兵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自打新兵下连之后,几乎所有的公差,都理所当然的成了新兵的责任,老兵们没有了站岗、修路、砍柴等工作,日子过得更加滋润。
刚下连队的新兵很勤快,招呼一人出来干活,呼啦就能跑来一帮人抢着干,真希望他们这种干劲能够保持下去,而不是在装样子。
为了欢迎新战友,也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鼠年新春,收信中队在食堂召开了一次茶话会,餐桌上瓜子、花生、水果、杂拌糖摆放了一大堆,当兵整一年了,参加这样隆重的招待会,可算是大姑娘上轿头一次。
我相信,在84年兵的心里,也一定是充满了感激之情。听说,新兵们大年初五就要去卧龙谷学习报务。今年的报训队,把发报和电传放在一起学习,因此他们要在卧龙谷住上一年的时间。直觉告诉我,这批兵的业务,要比我们83年兵强。
茶话会上很热闹,指导员刘念臻简短的致了欢迎辞过后,就是大家登台演出。首先登台的是68年兵,河南孟津的郭台长,他唱了一首河南豫剧《朝阳沟》选段“锄草”。
电影《朝阳沟》1963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以来,深受观众的喜爱。“锄草”这段唱非常著名,是男主角拴保教城里来的媳妇银环锄地时的一段唱,八十年代很流行。郭台长的唱腔,铿锵有力,具有浓郁的河南特色,受到大家热烈欢迎。在大家的叫好声中,他又唱了一首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 当年开联欢会的食堂(2006年拍摄)
在北京时,我从没看过地方戏。那时的我,只知一门心思的训练跑步,根本没兴趣学习和欣赏戏剧艺术。今天听了郭台长韵味十足、生动有趣的演唱,豫剧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郭台长热场之后,紧接着就是张路通台长的二胡独奏《思乡曲》。二胡的声音原本就哀婉凄凉,再加上《思乡曲》如歌如泣的旋律表现,曲调忧伤,使人陷入深深地思念之中。生活在遥远的边疆,在春节来临之际,听上这样一曲,让我的眼泪差点掉下来。
“再来一首欢快的吧,新兵们刚下连队,别让大家心情太难受。”指导员刘念臻建议再来一首。在大家的掌声中,张路通台长又演奏了一曲《泉水叮咚》。这一次,总算又让会场的气氛活跃起来。
接下来,通信员杨越峰演奏了口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老班长刘辉的笛子独奏《扬鞭催马送粮忙》,以及合肥兵辛文思的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等,让茶话会现场始终热闹非凡。
其实辛文思的破锣嗓子唱起歌来挺难听,但在穷山僻壤的大山沟里,有人能翻唱董永和七仙女的经典对唱,足以让军人们过了一把渴望爱情的瘾。
在大家的起哄声中,我和钟声也上台演唱了歌曲。钟声用他带有四川口音的普通话,唱了两首邓丽君的歌曲《小村之恋》《香港之夜》。说句心里话,四川人唱歌比说话好听多了,有韵有调,还有点香港歌星的大舌头,听起来很味道。
我唱歌就别提了,打小我就是一个五音不全的人,身上压根儿就没有一个音乐细胞。可由于我平时挺活跃,这会儿大家起哄架秧子的拿我寻开心,这不是逼着姑子上轿吗?
推辞再三,我只好厚着脸皮唱了一首刘文正的《踏着夕阳归去》。刚要下去,指导员好像对流行歌曲不感兴趣,他说:“你是北京来的,给我们唱一段京剧吧?”
我赶紧说:“哎呦喂!指导员,您快饶了我吧。我可真不会!”
指导员说:“你是北京人不会唱京剧怎么可能?就随便唱一段就行。”
我忽然想起小学课本中,曾学过一课《智取威虎山》小常宝的一个唱段“只盼深山出太阳”。语文老师带着我们唱了整整一节课,我现在还能把歌词倒背如流。
我说:“我上小学时,还真学过一段小常宝唱的‘只盼深山出太阳’,可惜就是唱腔太高,我实在唱不上去。”
“没事,兄弟你唱吧!到了高腔,我帮你唱。”有一位台长夫人,毛遂自荐的站了出来要和我一起唱。
台长夫人的积极助演,一下让现场气氛达到高潮,台下顿时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我尴尬地站在那里,也只好接受这个是现实。只见台长夫人大大方方走到我身边,她示意我先开口唱,于是我就假起嗓子,学着青衣的嗓音,拿腔儿拿调儿地唱起来。
有可能是我太激动了,一开口就把调起高了,还没唱两句,就像是踩了鸡脖子一样唱不上去了。只见这位台长夫人,接着我的唱词,很轻松地将唱段继续了下去。
她一开唱,立刻就惊艳了全场。台长夫人的唱腔吐字清楚,字正腔圆,而且还声情并茂带着动作,一招一式,简直就像一个活脱儿的小常宝。
清脆的唱腔传到军营的每一个角落,让人听了无比振奋,尤其是在寂静的山沟里,女高音的声音传得很远也很诱人,她就像磁铁一样,吸引来了很多通信站的军人前来围观。我一看这阵势,也别在上面现眼了,赶紧把舞台让给人家吧。
后面的演出,完全成为了这位军嫂的专场演出。她的文艺天赋非常强,不仅能唱京剧,而且也能演唱流行歌曲,战士们点什么歌,她就能唱什么歌。食堂里的军人越聚越多,她一连唱了十几首歌曲,让我们山区里的军人大饱耳福。
作者简介:北京人,1964年出生,祖籍辽宁丹东,网名“北京老兵”。1982年10月入伍,1984年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1985年进入广州解放军体院学习。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分校学习新闻,1990年在央视体育部实习,参加过亚运会的转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