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知识 > 正文

(钱穆简介)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交代妻子:千万别把我留这里

1986年,台湾“素书楼”中,91岁的钱穆教授正在为学生上着退休前的最后一堂课。

课堂与往常一样,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因即将到来的分别而掺杂任何私人情感。

课程结束后,钱穆面带从未有过的严肃对学生嘱咐道:

“不论到什么时候,你一定要记得你是一名中国人,要弘扬我们自己的中华文化。”

(钱穆简介)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交代妻子:千万别把我留这里  第1张

到此为止,钱穆这位高龄教授圆满地完成了人生中的最后一课,从此可以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

自从1967年被蒋介石邀请到台湾后,十九年的时间里钱穆每周都会在自己的住所(“素书楼”)里为学生授课。

最多时有五十多人同时上课,甚至有时会出现“五世同堂”的场景。

令人意外的是,退休后不过三年的时间,如此令人敬佩的教授竟然被陈水扁以莫须有的罪名赶出“素书楼”,没过多久就因病逝世。

临终前,钱穆唯一的心愿不是让妻子为自己正名,而是想重返大陆。

既然钱穆对大陆有这么深厚的感情,为何当年要来到台湾,又是为何被赶出了“素书楼”呢?

这一切还要从抗战爆发说起。

一、北大任教,与胡适观点相左

在中学任教期间,钱穆白天备课教书,晚上则独自研读中国古代历史,并撰写《先秦诸子系年》一书。

(钱穆简介)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交代妻子:千万别把我留这里  第2张

这时的钱穆还只是一名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学教师,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读书得来,心中许多疑惑无人解答,只能自己翻书查找。

一次偶然的机会,钱穆遇到了成名已久的胡适,内心十分激动,将自己还没写完的《先秦诸子系年》拿给胡适,并向他提问了一个问题。

起初胡适看到钱穆的书十分惊讶于他的才华及知识底蕴。

可当听到钱穆的问题后,胡适十分生气地找了一个借口拂袖而去。

原来钱穆提问的这个问题胡适也不知道答案,再加上看到了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胡适以为钱穆是在接着提问的机会炫耀自己的学识,这才生气地离开。

1929年,顾颉刚回家乡后与钱穆相谈甚欢,尤其看到《先秦诸子系年》这本书更是惊讶地问道,

“您这么有学问,为什么在这里教书呢?”

“在中学教书实在是委屈您了,我推荐您去大学任教吧。”

(钱穆简介)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交代妻子:千万别把我留这里  第3张

钱穆一直遗憾于没上过大学,听说顾颉刚愿意推荐自己去大学任教十分开心。

不过这所中学的院长对钱穆有恩,而且还有一年就退休了。所以钱穆并没有直接离开,而是等到校长退休后才提出离职。

在这期间,钱穆应顾颉刚的邀请创作出《刘向歆父子年谱》,结束了清朝以来的关于今古文的争论,钱穆也因此而出名。

1931年,在顾颉刚大力推荐以及胡适的首肯下,钱穆来到北大教授历史,并在之后的时间里与胡适产生许多交集。

对于钱穆的学问,胡适在内心里是认可的,而且经常在课堂上向学生们推荐《先秦诸子系年》一书。

每当有学生向胡适询问先秦时期的历史时,胡适总是回答道:

“这个问题去问钱穆吧,他对先秦时期的历史特别有研究。”

(钱穆简介)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交代妻子:千万别把我留这里  第4张

当时的北大校园内自由之风盛行,每位教师都凭自己的本事留住学生。

学校不做过多干预,能有多少学生来上课全看课程是否吸引人。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去上课,遇到问题可以直接提问,甚至允许学生在公开场合质疑教师,与教师当面论证。

钱穆虽然不像胡适一样具有留学北京的经历,甚至学历还没有在他课上听课的学生高。

反而是因为一肚子知识全是自学,钱穆的课堂上没有过多技巧和束缚,旁征博引却又深入浅出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据他的学生回忆,钱穆的教室比其他教授上课用的教室要大两三倍,最多可以同时容纳三百多名学生。

除了钱穆外,就只有胡适的课堂能达到如此规模。

钱穆与胡适存在着潜在的“竞争”关系,但胡适愿意为钱穆的书做宣传,可见胡适有多敬佩他的知识底蕴。

(钱穆简介)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交代妻子:千万别把我留这里  第5张

但在这和谐的背后,二人之间也有许多争吵,比如在老子和孔子的问题上。

胡适认为老子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但钱穆却指出根据历史记载的时间来看,孔子在老子之前。

在面对各自的学生时,钱穆与胡适不仅仅是将各自的理念传递给学生,也经常用各种证据反驳对方的观点。

所以当时的北大出现了这样的一幕:胡适与钱穆既是惺惺相惜的好友,也是对立观点两面的“辩友”。

或许上一秒还在推崇对方的学问,下一秒就火力全开地指责对方的错误观点。

说到底,钱穆对于胡适没有任何偏见,甚至在中学任教时还将胡适的观点当做权威理论教授给学生。

至于对胡适的批判,完全是出于历史的角度。

不过胡适并不像钱穆那样心思单纯,他将钱穆的观点归结于对自己的反对,在许多事情上给钱穆设置阻碍,给钱穆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钱穆简介)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交代妻子:千万别把我留这里  第6张

作为五四运动成名的学者,胡适许多学生都已经崭露头角,甚至有些还在北大内教书,比如傅斯年。

在面对胡适和钱穆之间的论战时,傅斯年与胡适持有同样的观点,自然而然就会受到胡适的影响,对钱穆没有太多好感。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最终造成钱穆离开北大,来到台湾任教。

二、出版《国史大纲》,无缘北大

抗战爆发后,北大与清华、南开合并为西南联大,钱穆也开始辗转各处上课,亲眼见到中国百姓所遭受的苦难。

每当听说日寇又攻占了中国哪座城市,杀害了多少无辜百姓,钱穆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无力感,更为中国的未来担忧。

若是中国真的沦陷了,中国的文化还会不会流传下去?以后出生的孩子会了解曾经的文明吗?后人会不会忘记了自己的祖先?

(钱穆简介)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交代妻子:千万别把我留这里  第7张

思考良久后,钱穆决定不再坐以待毙,他要用文人的方式为国家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编辑成《国史大纲》。

如果日本人真的取得最后的胜利,那么这本书将会成为罪证。

提醒后人不要忘记仇恨、不要将中国的文化丢掉、更不要认贼作父将传承千年的文明掩埋在历史长河中。

为了尽快完成这本书,钱穆只身来到云南一座寺庙内过起“世外桃源”的生活,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将所有时间都用来创作。

其实当时的中国不仅仅只有钱穆对未来感到担心,许多人都与他有着同样的想法,每天都生活在颓废和迷茫之中。

等到《国史大纲》出版后,无数中国人的国魂被唤醒,一改以往的萎靡不振重拾信心,积极参加到抗日战争中去。

钱穆也凭借这本书跻身中国史学大家的行列。

(钱穆简介)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交代妻子:千万别把我留这里  第8张

可以说在钱穆决定编著《国史大纲》时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好在这本书的初衷并没有转化为现实。

北大也于1946年被批准在北京恢复上课,由胡适担任校长。

考虑到胡适正在美国且短时间内无法回到中国,暂时由傅斯年代理校长,为之前的北大教授发回校教书的信函。

但钱穆与胡适和傅斯年的矛盾由来已久,所以并没有收到任何信件。

虽然有其他大学对钱穆抛出橄榄枝,可钱穆不想参与到国民党的政治斗争中去,干脆拒绝了所有大学的邀请,专心自己的学问研究。

直到1949年,钱穆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才答应前往广州的一所华侨大学任教,并辗转来到了香港。

也正是在这一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许多知识分子因为种种原因被滞留在香港,既无法上学也无法工作。

(钱穆简介)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交代妻子:千万别把我留这里  第9张

在香港生活一段时间后,钱穆发现在英国的治理下许多香港人都对中国文化感到陌生,香港也很少有教授传统文化的学校。

再加上钱穆不忍心到香港避难的学生无学可上,就与另外几人一同创办了新亚书院,为逃难者提供学习机会的同时传播中国文化。

可惜当时的资金太过紧张,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一穷二白,眼看学校就要维持不下去了,钱穆这才不得已前往台湾演讲,为新亚书院筹集经费。

恰巧这时的蒋介石有意在加大台湾文化建设的力度,对于钱穆这位国学大师十分尊重,经常与钱穆一同用餐,还为钱穆提供了不少经费。

在钱穆的努力下,新亚书院终于挺过重重难关。

1963年,香港打算让新亚书院、崇基学院以及联合书院一同创办一所大学。

而新亚书院又是其中名气最大的学校,香港着重咨询了钱穆的意见。

(钱穆简介)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交代妻子:千万别把我留这里  第10张

“我同意加入新大学,但这所大学必须由中国人担任校长,而且必须以中华文化为主。”

在钱穆的建议下,新大学被命名为“香港中文大学”,主要教授关于中华文化及中文相关的课程。

到此为止,钱穆终于可以不用为新亚书院的未来以及香港没有中华文明立足的土壤而担心,再次投入到学术研究中。

直到1967年,蒋介石邀请钱穆前往台湾定居。

鉴于蒋介石曾经对自己的帮助,加上此时的钱穆已经辞去香港中文大学中的所有职务,一心想远离官场上的纷扰专心搞学问,也就答应了蒋介石的邀请。

为了给自己日后的养老生活创造更舒心的环境,他的妻子胡美琦亲自绘制出建筑图,安排好工人施工。

钱穆则为这座建筑取名为“素书楼”,纪念将自己养大的母亲。

(钱穆简介)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交代妻子:千万别把我留这里  第11张

出乎钱穆意料的是,蒋经国为了表示对这位史学家的尊重,由政府接手建造了“素书楼”。

也正是因为“素书楼”是由国民政府而建,所以陈水扁才会以“侵占公共财产”的名义将钱穆逐出“素书楼”。

这时的钱穆已经95岁,他不愿意继续留在这里,便与妻子一同搬往别处,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三个月时光。

“别让我继续留在台湾,记得把我送回大陆。”

这是钱穆的遗言,也是他生前最大的心愿。因为大陆不仅有他的亲人,还有他生长的足迹……

三、颠沛流离的生活

钱穆出生于江苏无锡七房桥,父亲钱承沛考上了秀才,只不过因为身体无法支持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这才放弃了科考。

“好好读书,以后参加科举做大官。”

这是父亲经常对钱穆说的话,其中包含着钱承沛对儿子的期望。

(钱穆简介)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交代妻子:千万别把我留这里  第12张

为了能够让儿子学习到更多知识,在钱穆很小的时候钱承沛就教他学习《三国志》等古代史学著作。

可惜钱承沛终究没看到儿子成为国学大师的那一天,于1906年撒手人寰。

从此之后,母亲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并坚持送儿子进入学堂读书。

此时的中国正值思想大变革的时代,有人支持封建王朝、有人呼吁推翻腐朽的统治,有人崇尚西方文化、有人高举传统文化大旗。

但无论什么样的理念,都没能改变底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事实。

身为时代的一份子,钱穆随后也开始了漂泊坎坷的生活。

升入中学后,钱穆结识了熟读《二十四史》的吕思勉,二人经常在课余时间讨论历史,从师生关系发展为好友。

在吕思勉的影响下,钱穆决心研究中国历史。

武昌起义爆发后,许多地区纷纷停工、停课。

原本钱穆已经与一位同学约好一同参军报国,结果那位同学却失信于人没有来,钱穆也只能继续回到家中。

(钱穆简介)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交代妻子:千万别把我留这里  第13张

虽然高中都还没毕业,可钱穆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将所有能收集到的历史作品全都熟读一遍。

为了养家糊口,钱穆又前往一所小学担任教师,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备考北京大学。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钱穆为了能够赚到更多的薪水,换了许多个地方教学,总算是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更令人难过的是,钱穆先后经历了老家失火、妻子难产去世、孩子夭折以及哥哥去世的打击,只有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才能暂时放下心中的痛苦。

钱穆的刻苦学习终于迎来了回报,虽然没能成为北大学子,却在顾颉刚的推荐下成为北大教授,并逐渐跻身史学家行列。

这时的钱穆已经从曾经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走了出来,而且已经娶妻生子,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钱穆简介)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交代妻子:千万别把我留这里  第14张

奈何时局动荡,钱穆抛下妻儿来到香港,从此成为人们口中的“叛徒”。

就连他的女儿都不愿意与其联系,更拒绝了钱穆将她们接到香港生活的请求。

或许是看到钱穆从小的生活太苦了,上天安排了一位名叫胡美琦的女子走进他的生活,为钱穆的晚年带来难得的幸福与陪伴。

胡美琦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同样是战乱所迫,一家人经历了千难万险来到香港避难,却丢失了以往积累的财富,只能过起普通人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胡美琦父亲与钱穆成为好友,听说钱穆开设了一家教授中国文化的学校后迫不及待地问道。

“如果想去你的学校学习有什么要求吗?如果可以的话我把我女儿送到学校中学习。”

“没什么要求,只管将她送来就是了。”

(钱穆简介)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交代妻子:千万别把我留这里  第15张

就这样,胡美琦第一次见到闻名已久的钱穆,并在一次次上课过程中对钱穆产生好感。

胡美琦深知二人之间那道年龄的鸿沟有多大(34岁),而且钱穆又是父亲的好友,在大陆有妻儿。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二人之间都没有一点可能。

在新亚书院学习了一年多,胡美琦随着父亲一同来到台湾生活。原以为日后都不太可能与钱穆相见了,就将这份感情埋藏在心底。

谁知新亚书院举步维艰,钱穆不得不前往台湾募集资金。在一次意外中,爱情悄然降临……

四、幸福的晚年

1951年,钱穆正在台湾一所学校中演讲,突然间下面的学生一阵骚动:

“快看,上面怎么了?”

“天呐,是不是要塌了。”

“老师,快躲开!”

还没等钱穆弄清楚发生了什么,房顶突然坍塌了一块,正好砸在钱穆头顶。

(钱穆简介)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交代妻子:千万别把我留这里  第16张

虽然没有生命危险,却将钱穆砸得晕了过去,必须在医院休养几个月。

这个消息传到了胡美琦耳中,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赶紧来到医院中探望钱穆。

“老师,您怎么样了?”

“胡美琦同学,好久不见,我没事,你怎么来了?”

“我听说您受伤了,过来看看您。”

看到钱穆一个人在医院养伤,胡美琦每天下班都会来到医院与钱穆一起享用晚餐,并为他带来许多有关历史的书籍,供钱穆消磨时间。

钱穆一共在台湾休养了四个月,胡美琦就陪伴了他四个月。

二人一同讨论历史文化、一同讨论教书育人,感情突飞猛进。不经意间,爱情的种子在两人心中悄悄发芽。

等到钱穆回到香港后,胡美琦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追随钱穆的脚步,去香港找他。

(钱穆简介)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交代妻子:千万别把我留这里  第17张

胡美琦担心自己的境界配不上钱穆,也担心日后二人没有共同话题,于是考入台湾一所教育学院读书,三年毕业后不顾任何人的劝阻来到香港。

若是处于新亚书院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刻,钱穆根本无心谈情说爱,即便胡美琦袒露心声也无法直接与钱穆走到一起。

没想到自从胡美琦来到香港后,新亚书院逐渐被政府认可,来自社会各处的资助也多了起来。

就连美国高校都与新亚书院有合作,钱穆再也不用为了学院的未来辛苦奔波。

这时钱穆才有时间考虑起自己的问题。

回到大陆已经不可能了,即便回去了也无法获得妻儿的原谅,还要面对社会的舆论。事情走到今天这一步,自己只能在香港生活了。

随后钱穆又问自己一个问题:对胡美琦有感觉吗?

想到这个年轻又痴情的女孩,想到她在台湾对自己的照顾,钱穆嘴角微微上扬,最终决定与胡美琦共赴婚姻殿堂。

(钱穆简介)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交代妻子:千万别把我留这里  第18张

1956年,在香港好友的见证下,27岁胡美琦正式成为61岁钱穆的妻子。

回到家中,胡美琦将钱穆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连他几十年的胃病都治好了。

在工作上,胡美琦成为钱穆最好的助手兼学生,听从钱穆的建议提升自己,开阔自己的眼界。

到了台湾生活后,钱穆每周在家中开设一次课程,胡美琦都会将丈夫所用的资料全部准备好,就连学生们的事情也会处理得当。

在钱穆82岁那年,他的眼睛出现了严重问题,若是继续用眼过度就会导致失明。

从此之后,胡美琦化身为钱穆的眼睛,为他读书写信,并在钱穆的口述下完成《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一书。

1986年,在胡美琦的搀扶下,钱穆完成了人生中的最后一堂课,正式退休养老。

三年后陈水扁用“侵占公共财产”的理由对钱穆下达逐客令,命其搬离“素书楼”。

(钱穆简介)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交代妻子:千万别把我留这里  第19张

胡美琦了解钱穆不愿意受屈辱的心理,也不想95岁的丈夫与官场上的人过多争辩,去外面找到一处合适的住所后,将家中所有东西都搬了出去。

三个月后,钱穆撒手人寰,却给自己的妻子留下最后一个“任务”:将他的骨灰送回大陆。

原来钱穆一直都没有“背叛”祖国,正如他编著《国史大纲》的初衷那样。

他担心久在英国统治之下的香港人会遗忘自己的祖先,更担心没有中国文化学院的香港会出现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同胞。

这才甘愿离开生活已久的家园,只身来到香港播种中华文明的种子。

钱穆去世后,胡美琦几经周折带着钱穆的骨灰回到大陆,与他的子女一同寻找到合适的安放之地。

完成了钱穆的遗愿后,胡美琦不愿丈夫背负任何一点污名,将居住在“素书楼”的前因后果详细记录下来,向世人证明丈夫并没有侵占任何公共资源。

(钱穆简介)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交代妻子:千万别把我留这里  第20张

到此为止,钱穆清清白白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成为被后人推崇的史学大家。

后记

钱穆的一生充满跌宕起伏,家人的接连去世更是带给他沉重的打击。

在飘摇动荡的局势里,钱穆没有学习机会,完全凭借着自己对历史的执着才有最终的成就。

晚年时的钱穆被国人误解、被妻儿抛弃,更被陈水扁赶出一直以来的居住地,最终客死他乡。

好在钱穆的人生中出现许多贵人,比如推荐他去北大的顾颉刚,比如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胡美琦。

一代大师就此落幕,但他的精神及作品将永远激励国人。不忘历史,才能走的更远。

(钱穆简介)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交代妻子:千万别把我留这里  第21张



其他人还搜:
钱穆简介
钱穆简介100字
钱穆简介及主要事迹
钱穆简介知乎
钱穆简介400字
钱穆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
钱穆简介书籍
钱穆简介 名人
钱穆简介英语
钱穆简介关键词

0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