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在不少年轻人都去过祖国西藏,那里风景如画,草原、戈壁、雪山、高原处处都是美丽的风景。大家可曾注意到这些美景似乎被什么东西连在一起,对了,那就是青藏公路。
曾经这里虽然美得像天堂,但很少有人来这里游玩,这是因为在西藏和平解放后依旧没有可以来这里的交通路线。
有一个人在西藏创造了奇迹,为我们造桥铺路,他就是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
他是因为什么想要修进藏公路,在修路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难?
进藏运输成难题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大批解放军入驻西藏,保卫国家领土安全。这无疑威胁到了西藏贵族的利益。在此之前,西藏还是农奴制,将平民与牦牛相提并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西藏上层极少数分子非常不服气解放军入驻西藏。他们在外国反动势力的怂恿和支持下,靠着严寒的天气和闭塞的交通,扬言要让解放军饿死在山上。
他们将物价抬高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让解放军有饭吃,这些人可谓是用尽心机。多年之后慕生忠还保留着当时西藏的物价表:一个银元买八斤牛粪,八个银元买一斤咸盐,一斤银子买一斤面。
物价飞涨,当地人民的生活也不好过,于是中央下达命令“进军西藏,不吃地方”意思是无论多么困难,都不能拿百姓的一针一线,增加百姓的负担。
为了解决眼前的温饱问题,进藏军队一驻扎下来,就开始开荒种田,来保证最基础的生活保障,但西藏地理环境恶劣,没有种植经验,植物苗根本存活不了多长时间,即使植物苗长大了,也供不应求。
为了解决食物问题,部队不得不向上级求助。中央决定用骆驼向西藏运粮,这样一来还能救助西藏百姓。
西北局很快就将这件事情落实了下去,成立了西藏骆驼运输总队,总队长是王宝珊,总队政治委员是慕生忠。
慕生忠是老革命了,自从参战以来就尽心尽力为部队运粮,对于西藏运粮他也非常尽责,在总队成立之初,他就在全国各地四处筹粮筹骆驼。在短短几个月内,他筹集了200万斤粮食,27000匹骆驼。
做好了万全准备,慕生忠就带领着近千名战士走上了进藏送粮了道路。此时,西藏送粮近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没有公路,这就说明需要战士们牵着骆驼,与戈壁荒漠为伍,这十分凶险,给送粮队伍增加了困难。
可是再困难也要克服,绝不能耽误行程。慕生忠临走前还与家人拍了照片,告诉家人:“假如我没有能够回来,这张照片也能有个纪念。”
进藏的路远远比想象中困难许多,队伍刚刚进藏,老天爷就对他们展开了考验。除了缺氧,天气还十分恶劣,雷电频繁,好像随时就会与死神见面一样。但战士们仍然在咬牙坚持,就在这时他们遇到了沼泽地。
这片沼泽地充满着危险,队伍想要绕过沼泽另寻出路,但运输期又得延误十几天,运输队伍束手无策,只能冒着生命危险向沼泽地走去。
冒险进入沼泽地的代价是慕生忠一生都没有想过的,那次,20位好战友都受了不同程度的伤,无数骆驼死在了沼泽地里,慕生忠无可奈何只能红着眼继续前行。
这次经历是他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场面,历经4个月的风风雨雨,他们终于将粮食准时运到。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运送战士们个个面容憔悴,骆驼们也精神不济。
骆驼号称“沙漠之舟”,在戈壁沙漠中生存根本不是难事,但即便是这样,此次运输有4000多匹骆驼死在了路上,由此后来就传出了一句话,说:到拉萨不会迷路,满路的骆驼骨头是路标。
代价如此严重,慕生忠脑海里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上北京申请给西藏修路,无论有多么困难都要实现,这不仅仅是对运输粮食有帮助,对西藏发展更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正印证了那句话,要想富先修路。
还没有时间缓一口气,运输队伍再一次收到了进藏的命令。慕生忠只好硬着头皮背上行囊再一次带领着送粮队伍出发。
鉴于上一次的经验,慕生忠选择走昆仑山。昆仑上常年积雪,道路崎岖难行,与沼泽真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风雪交加的冰雪天地里,骆驼根本吃不消,一路上还没有草地,为了生存下去,只能将骆驼身上的粮食作为最后的能源。
在雪山中挣扎着的队伍,逐渐没有了往日的斗志,全员都十分消极,都认为这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见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了。一向耐力超常的骆驼渐渐地瘦成了骨架,跌倒在雪地里再也没能够站起来。
为了唤起战士们的生存意志,慕生忠不得不强打精神,每天为战士们加油打气,鼓励他们重拾信心。其实慕生忠也不知道这次运输任务究竟会不会成功,他不敢想,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安慰自己,一定能行。
就是靠着他坚强的意志力,终于他们扛过了雪山,又走过了无边的荒漠,来到了拉萨。期间他们失去了无数骆驼,粮食也失去了一半。
这两次运输任务,更加坚定了慕生忠给西藏修一条公路的想法。
“没有人委派我来,我个人要求的”
可是修路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其中的厉害对于进藏两次的慕生忠最清楚不过了。此时彭德怀刚从朝鲜战场上荣誉归来,慕生忠趁着去北京开会的空档,找到了彭德怀,并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彭总。
彭德怀说:“以你两次进藏的经验来说,修路有可能吗?”慕生忠沉默了片刻说:“西藏的路艰难万险,这两次进藏已经失去了很多生命,我只是不想再有生灵被西藏吞了。”
彭德怀可以听出他语气中的悲伤,他也知道西藏的路途艰险,修路一定更是难上加难,但只要修路成功,那么就会造福一方百姓。
只见彭德怀举起右手,在墙上的地图上一比划说:“你看,咱们祖国这么大的山河,西藏这一片的公路是空白的,我们有必要修路,而且一定要成功。”
慕生忠立刻愣在了原地,他知道从战略角度来说彭德怀的眼光长远,他认为修公路是必要的,那就一定行。他自告奋勇地说:“我可以推着木轮车闯一闯,争取找出一条路来。”
彭德怀哈哈大笑说:“可以嘛,干脆拉一辆胶轮车,人不要太多,免得别人说你是被抬着走的。”
与彭老总告别之后,慕生忠就回到了青海,集结队伍,坐着胶轮车再一次进藏。从香日德到格尔木一共用了4天时间,后来粮食总队副政委的任启明接手了这个任务,他带着3个人继续赶路,在经过50多天的探测,他们终于在900公路外的黑河发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振奋的消息。
电报说:“远看是山,近走是川,山高坡度缓,河多水不深。”这足以说明西藏是可以修路的。慕生忠高兴了很久,但是修路的经费暂时还没有出处,他准备上京请求修路资金发放。
1954年,慕生忠风尘仆仆地来到北京国家交通部,求见公路局局长。他对局长说:“我是来申请经费的,我们要修从青海到西藏的一条公路。”
局长听到要修西藏的路,大为震惊,他也明白西藏环境恶劣修路简直是天方夜谭,而且中央也没有下达修路的通知,他问:“此事我怎么没有听说过,谁派你来的?”
慕生忠说:“是我个人要求的,没有人委派我来。”局长听到这瞬间不淡定了,没有中央的批示,他也不能擅自出资,只能委婉地拒绝了慕生忠。
慕生忠连续在北京四处找相关部门,但都无一例外地拒绝了他。无奈之下,他只能去找彭德怀,彭德怀问他:“你目测我们需要多少钱?”慕生忠回答道:“我想先修格尔木到可可西里,有300多公里,估计需要30万元。”
彭德怀思考片刻说:“你先不要着急,此时急不得,你先写个报告,越详细越好,我去找找总理。”
几天后,彭德怀将申请下来的文件,交到慕生忠的手里,他说:“总理已经把你的报告批准下来了,先给你30万,还有什么困难,你就跟我说。我帮你向总理传达意思。”慕生忠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慕生忠说:“老总,能不能拨给我10辆大卡车和10个工兵?最好再给我一个吉普车。”彭德怀没有迟疑就答应了,他说:“这并不是什么难事,我让西北军区的同志协助你。”
慕生忠火速赶回青海,在西北军区的帮助下,他带领着1000多名民工、工兵和10辆卡车,从格尔木开工,开工非常顺利,两个月的时间,公路就通到了可可西里的五道梁。慕生忠和战士们都非常高兴,连忙将这个喜讯发电给了彭德怀。
彭德怀高兴地说:“这的确是个好消息,证明咱们的思路没有问题。你继续往前修,我再给你多派些物资,有什么困难,再告诉我。”彭德怀又帮慕生忠申请了200万资金,1000名工兵和100辆汽车。
其实慕生忠的文化不是很高,他并不懂修路的具体原理,他成功的最大优点是善于用人,并敢于决策。他总是集中大家的意见,然后择优汰劣,选择最优的方案,一下子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
修路的困难程度不低于进藏运输粮食,开工不久他们就打了第一场“硬仗”。格尔木以南的雪水河两岸全部都是坚硬的沙石,用镐往下一砸,火冒金星。就算使上全身的力气,也只能敲下一点点石头。
没有其他办法,只能硬来。可这对于身体上的病痛来说,还不算什么。他们没有想到更大的艰难还在后面。
没过几天,工兵们得了一种怪病,身体发肿还出现了一块块紫色的斑点。这可把所有人吓到了,慕生忠也束手无策,急得满头大汗。这时,一种植物的出现,救了工兵们一命,它就是普通的水萝卜。
原来,夜以继日地工作,工兵们个个身心俱疲在饮食上面也没有过多的注意蔬菜的摄入,这才导致出现水肿等怪病。
公路好不容易修到了沱沱河,他们发现由于河水湍急,刚修好的路面又被冲刷冲毁,他们只能重新开始修路,慕生忠第一个跳下冰冷的河水,从水里捞出石头砌路。战士们都劝他:“政委,你赶紧上去吧,河水冰凉,不要把你冻坏了,我们来干就行。”
但是慕生忠依旧埋头苦干,在刺骨的河水中干了10个小时的活。
将沱沱河的公路修好之后,慕生忠说:“数学上1+1=2,但是哲学上可不是这样。它可能是3,还可能是更多。作为领导,我有必要比你们辛苦,多一个人多一份力!”
后来在修公路一直修到了青藏公路的最高峰,唐古拉山。唐古拉山海拔5300多米,对于吸氧才能生存的人类来说,绝对不是个好地方,更何况是在这里修路,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战士们依旧热情满满。没有丝毫畏惧。
先开始干活的时候,部分战士会出现头晕、恶心、胸闷等症状,慕生忠就让他们干一会歇一会,不能太着急,他告诉战士们,只要感觉难受就休息,等肺部的氧气逐渐够用再继续修路,果然战士们的不适感减轻了不少,效率也提高了。
但他们还没有高兴多久,新的难题又来了。
修路成功,“用最少的钱修最长的路”
10月份的唐古拉山似乎已经到了深冬,不久空气里流通着寒冷的空气,天空也渐渐地下起来冰雹。战士们经常在干活中遭受冰雹的摧残,如果不保护好在外面裸露着的皮肤,那么就会被冰雹打得鼻青脸肿。
每当风雪到来之际,战士们拿着铁锹和铁桶挡在自己的头顶,这么艰苦的环境也没能动摇慕生忠修公路的决心,他们在唐古拉山上坚持了20个日日夜夜,他们住着最简易的帐篷,睡在凹凸不平的地上,终于,他们做到了,山上的公路全部被打通。
望着可以通行的汽车,战士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1954年12月份,公路穿行了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跨国草原、长江源头、越喀喇昆仑、唐古拉山,终于来到了拉萨。竣工的那天,所有人拥抱在一起高兴了许久许久。当地百姓也都来此观赏公路通行。
这意味着交通闭塞的西藏也可以与外界沟通了,经济也会慢慢上涨,之后来西藏旅游的人将会更多。
慕生忠靠着超强的意志力和过人的智慧,创造了一个中国奇迹,公路建设奇迹。总路程2000多公里,花费了仅仅230万,用了七个月零四天。用最少的钱最短的时间,修最长的路,人们称赞慕生忠具有经济学家的头脑。
接近新年,藏族同胞们为修筑青藏公路的战士们,在拉萨召开了庆祝会,他们为数百辆穿越青藏公路的汽车佩戴红花,亲自送它们疾行。
在西藏修路的事情,一直传到了毛主席那里,毛主席拍手叫好。1955年。毛主席邀请慕生忠到中南海商议西藏边防问题的时候,就问到了修路的事。主席问:“如果仗打起来,青藏公路上的桥怕不怕炸?”
慕生忠回答说:“主席,青藏公路上的桥很少,不怕炸。高原越往高处地势越平,河水越小。没有几处需要修桥的地方。”
主席很是惊讶问道:“你是怎么知道高原上的河水小的?”慕生忠说:“实践调查出来的,没有老百姓,我就自己向大自然调查,大自然给我的数据最准确。”
主席哈哈大笑,很是高兴,使劲地给慕生忠的碗里夹菜。
“唐古拉山风云,汽车轮儿漫滚,今日掀镐在手,铲平世界屋顶。”“头枕昆仑巅、脚踏怒江头、零下三十度、露宿桃儿久。上盖冰雪被,下铺永冻层,仰面朝星斗,雄鹿是近邻。”
这是慕生忠在修筑公路是所做的诗句,诗句中处处透露着修路的艰难,但更多体现的是战士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对西藏的热爱。
在之后的日子里,进驻西藏的解放军再也不用担心物资的匮乏,青藏线成了通往西藏的主要路线,90%的物资都要通过它来运输。这就足以说明当时慕生忠的决策是正确的,是有意义的,这对西藏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1994年,慕生忠在去世前留下最后遗愿,他希望他的骨灰能够撒在昆仑山上,他想要伴随着青藏公路上的汽车轰鸣声入眠。
有慕生忠老先生的保佑,我想西藏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幸福繁华。他的名字也会永远地记在人民的心中,致敬伟大而又平凡的慕生忠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