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知识 > 正文

(何海霞简介)「国画周刊」徐步|何海霞山水写生作品简析


(何海霞简介)「国画周刊」徐步|何海霞山水写生作品简析  第1张

笔墨化境,平中出奇

——何海霞山水写生作品简析

文/徐步

长安画派主张“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传统与生活相辅相成,成就了长安画派新风貌。何海霞与其同仁一道较好地践行了这一艺术主张,所以,在传统中游刃有余,在生活里如鱼得水,在作品上情深意长。

何海霞以传统功力深厚而见长,但并未因此而满足,而是灵活地运用传统笔墨语言进行写生,面对一些极平常之景,也能出神入化,平中出奇,表现出一幅幅鲜活画面,耐人寻味,甚至百看不厌。因此,荣宝斋出版社集何海霞写生作品五六十幅付梓,既可供初学者临摹学习,也可为美术爱好者品读欣赏,其理法奥妙与笔墨趣味,尤其为人称道,试举其中部分作品作简要分析如下。
(何海霞简介)「国画周刊」徐步|何海霞山水写生作品简析  第2张
《首都人家》画了一个北京四合院场景,透过眼前一个分叉大树,但见几间平房隐约其后,错落有致,依稀远近。几个孩子坐在地上玩耍,一辆自行车靠在树边,还有一个妇女正欲踏入院内。如果仅此而已,不过是记录了某个场景,最多是一幅“叙事性”绘画作品。但何海霞深谙传统妙法,通过艺术处理,便成为一幅山水画写生之作。树干穿插于屋前,双勾其形而以空白为之,舍去了树身之色,从而与背景屋舍间灰暗层次相互衬托,显示出黑白、疏密和虚实等对比效果。树梢出枝在天空及其他空白处,以中锋遒劲之笔写出,也突显出生动姿态。于是树后有屋,屋内外有人,门前后有器物,便有了藏露,有了曲折,有了层次,也因此有了画意,同时,树枝穿插分割出大小不等块面,其中具有丰富趣味,且异常醒目,成为视觉关注焦点,显得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所以,更加引人入胜,岂是寻常之景所能凑效。

(何海霞简介)「国画周刊」徐步|何海霞山水写生作品简析  第3张

何海霞 《首都人家》 纸本设色

21.3cm×13.5cm 1960年代
《江村小景》只在近处画了一组树丛,旁置几间房屋,屋形以白描手法勾成,出自米氏云山法,且别有一种苍茫之意在其中。江面以大片空白为主,似水非水,似云非云。此不确定留白更具抽象意味,且使两三笔远山形色显得空灵而曼妙。若无删繁就简之思,恐被乱丛杂草所困,岂能到此灵逸境地。

(何海霞简介)「国画周刊」徐步|何海霞山水写生作品简析  第4张

何海霞《江村小景》 纸本设色

25.5cm ×13.5cm 1960年代

《西湖》只画一岸三柳,还见两人在垂钓,背景全以空白虚之,似为湖光山色,与马远《寒江独钓图》同一机枢。柳树细枝分披于画幅上下及左右,薄似蝉翼,细如发丝。丝丝点点,任笔挥洒却井然有序,细而不弱,绵而若存,最见传统功力。同时,其用笔能分割出许多点、线、面空间,具象而抽象,在古人意境之外更有某种现代意味,引人遐思。

(何海霞简介)「国画周刊」徐步|何海霞山水写生作品简析  第5张

何海霞 《西湖》 纸本水墨

25.7cm×13.5cm 1960年代

《天池书屋》与《栖霞山居》,纯以白描手法及略施淡墨而成,大片留白,大胆取舍,如倪迂手法,似弘仁构成,深得文人山水画之趣。

(何海霞简介)「国画周刊」徐步|何海霞山水写生作品简析  第6张

何海霞 《栖霞山居》 纸本设色

26.5cm×13.5cm 1960年代

《西湖小景》与《小院人家》,勾景染墨,布置空白,略着淡彩,即成小景。勾景处具体,染墨处抽象,相破而相生。用笔繁密处及用墨深重处,总有留白与之相映而相发,还有淡彩与墨韵相辅而相成,使笔墨趣味形成清逸而古拙、亮丽而厚重之感,最具何海霞画风特色。

(何海霞简介)「国画周刊」徐步|何海霞山水写生作品简析  第7张

何海霞《西湖小景》 纸本设色
26.5cm ×13.5cm 1960年代


(何海霞简介)「国画周刊」徐步|何海霞山水写生作品简析  第8张

何海霞《小院人家》 纸本设色

26.5cm ×13.5cm 1960年代

《万寿山佛香阁》与《北海白塔》,仅以笔墨描绘而成。楼台亭阁层层深入,白塔孔桥烟柳依依,历历可见其实象,却能在黑、白、灰节奏与点、线、面组合中,含藏某种抽象情思,使传统笔墨具备装饰性和平面性,从而也使其写生之作,既有笔墨,也有“现代感”。

(何海霞简介)「国画周刊」徐步|何海霞山水写生作品简析  第9张

何海霞《万寿山佛香阁》 纸本水墨

26.5cm ×13.5cm 1960年代


(何海霞简介)「国画周刊」徐步|何海霞山水写生作品简析  第10张

何海霞《北海白塔》 纸本水墨

26.5cm×13.5cm 1960年代

《黄坝驿所见》,题记为“疑似赵大年水邨图”。赵大年即赵令穰,北宋画家,画风清丽雅致,平淡幽深,多描绘湖边水滨水鸟凫雁之景,在寻常景色中,总能表现出某种委婉深致,可以令人兴会淋漓。其《水邨图》当为何海霞模仿学习过,因此,在面对陕南黄坝驿进行写生时,便自觉不自觉地受其影响,描绘出沟渠纵横,田畴交错,林木清深,房屋片片,人畜同行,水平山远之景。画法清丽严整,工稳细致,即使行人如豆如点,亦能辨出行进动态及神情,俨然一幅宋人山水画,但分明又是何海霞写生作品。小河在大片田地之前流过,有一石桥相连着村道,农民牵着黄牛正欲通过,这是一个生活细节,生动有趣,成为画中视觉注意点。一块块田地有序推进,大小渐变,参差不齐,然而用双钩法细心地勾出田垄形状,田中农作残存物也丛丛点点,虚虚实实,依稀可见,进一步丰富了田垄间平远深广之境。林木皆为村道旁平常所见之状,大多直立两旁,似乎有点“千篇一律”之感,但通过匠心处理,却有疏密错落、大小不等之变,正所谓在“千篇一律中含有千变万化”,最是耐人寻味。房屋也是村中极普通建筑,一经细致刻画,又有了结构丰富之感,与道旁丛林一样,可以令人细细品味,足见其观察生活之细,处理手法之精,驾驭古法之妙,变化出新之功。

(何海霞简介)「国画周刊」徐步|何海霞山水写生作品简析  第11张

何海霞《黄坝驿所见》 纸本设色

35cm ×46cm 1960年代

《宁强县民工修堤》以大片空白表现河水,河边瓦房筑岸而上,鳞次栉比,结构清晰,向画幅右上方斜冲出去,几乎完全封住了右上角,与河岸沿伸之势形成倒三角形,颇具动感和景深感,复以浅淡弧线回拉出另一边河岸,又有某种韵律感。只用一棵岸边斜生之树遮挡部分房屋及河面,便有了藏露意趣。近景画了一些修坝者在劳作,用白描手法勾勒人物形体结构,显得单纯而自然,且人物动态几乎全是背面,却能区分出高矮胖瘦。河岸屋内有两三个儿童闲倚靠窗处,观望着这一劳动场面,极具现场感,又不致使人觉得呆板、生硬,反而觉得生动活泼。全在于何海霞提炼生活场景及人物动态时,有理有法,更有情有趣。

(何海霞简介)「国画周刊」徐步|何海霞山水写生作品简析  第12张

何海霞 《宁强县民工修堤》纸本设色
35cm×46cm 1960年代
《陕南第一座小洋炉在沔县》,写生于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之时。一座厂房作为主体铺展在画面当中,并对其结构描绘得相当具体,甚至采用西画明暗着色法,取其大块完整性与细致性表现因素,融入山水画写生之中,然舍去阴影而代之于空白,便得到明暗面强烈对比效果,化西为中,亦觉美观。一大群炼钢者分工合作,忙碌在厂房之中及四周。场面盛大,人物众多,还有男女老少、干部群众之分。画面形式有聚有散,有主有次,或疏或密,或虚或实。一棵夹叶树和两株棕梠树相拥于厂房之前,拉出了近景,推远了山势,使整个劳动场面处在一个空远意境之中。完全以山水画创作原理和技法,去感化和提纯现实形象,使生活变成了艺术,这是长安画派最具活力之处。

(何海霞简介)「国画周刊」徐步|何海霞山水写生作品简析  第13张

何海霞 《陕南第一座小洋炉在沔县》 纸本设色

45cm×34cm 1958年

《山村小景》勾画了一个普通山村之景,两棵杂树,一大一小,一斜一正,立于画中。村居白墙前有两个妇女在推磨,格外醒目,形成关注重点。村道旁以乱石堆出田垅,双勾其形,作品字形相叠而成。其形有石块感,其空白得空灵感,且具装饰意味,与树形浓重之色恰成某种对比,提振了画面精神,别具一种灵奇,从而使普通村景不再普通。

(何海霞简介)「国画周刊」徐步|何海霞山水写生作品简析  第14张

何海霞 《山村小景》 纸本设色

46cm×35cm 1959年

《杨家岭》是一幅陕北写生作品,而且是在“焦点透视”下描绘出来。近景几株树为眼前所见,所以高大无比,几乎充满画面,树形轮廓参差而浑整,形成一组厚重色块,树后一座石屋被精细地刻画出来,与山道空白形成疏密对比,成为画中主体。远山及房屋化繁为简,变实为虚,于是,近景重,远景轻,主体密,配景疏,一并在大色块对比中,组成疏密、轻重、繁简和虚实关系,使得一个视点所见物象,非但去掉了板实之弊,反而具备了单纯而厚重、空灵而隽永之意,最终使现实杨家岭成了画中《杨家岭》。

(何海霞简介)「国画周刊」徐步|何海霞山水写生作品简析  第15张

何海霞 《杨家岭》 纸本设色

45cm×32cm 1963年

《沙河月色》如见月色之银辉,完全得力于笔墨美感,尤其是在墨色清润与幽深之中更见雅宜隽永之韵。河面中倒映出明月,仿佛天上人间,只有用笔墨变异且升华现实感受,才能有如此艺术效果。
(何海霞简介)「国画周刊」徐步|何海霞山水写生作品简析  第16张
何海霞 《沙河月色》 纸本水墨

45cm×32cm 1960年代

《颐和园》是何海霞上世纪60年代初,受邀到中央美院任教,带领国画系学生到颐和园写生时所得。面对一组古典建筑,何海霞不打草稿,上笔就画,使学生们惊讶不已,并由衷叹服何老师传统功力及写生能力之精纯和老练。但见廊台亭阁,出入高下,历历俱足,笔笔不苟,且笔笔到位,绝无多余之败笔。如此严整之“界画”,仅在不足一平尺画幅中展开,圆满周到,步伍整肃,以致荆关之意,李郭之巧,北宗之法,南宗之韵,与颐和园景色相生相发,尽趋腕底,成于画中,使学生们受益匪浅,也因此而成就了一幅山水写生精品。
除此之外,画册中何海霞写生作品均含藏理法意趣,令人赏心悦目。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评析。但举一反三,至少可以得到几点启示:其一,何海霞写生实践表明,面对现实场景进行写生,必须转换成山水画笔墨语境,才有中国画审美意义。尤其是一些较大场面,景物繁杂,若就事论事,依样画葫芦,必胶柱鼓瑟,板板无奇,味同嚼蜡。何海霞及长安画派同仁在深入生活时,没有回避现实,而是满怀激情地讴歌社会主义劳动场面,并且巧妙地运用传统绘画手段,进行艺术加工,既表现了现实生活,体现了时代特色,又具有中国画欣赏价值和风格意义,从而发展了中国画。其二,山水画写生能把现实场景转换成笔墨表现形式,其前提条件是要掌握传统笔墨语汇。从一方面而言,对传统技法越是熟练,便越能在生活中感受到艺术形式之美。从另一方面而言,又要在发现美、感受美和表现美之中逐渐提纯出自我笔墨样式。何海霞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现实形象鲜活生动,要能有所表现,但不能套用画谱中旧有形式,画什么事物都用一种老套路。即使表现了生活形象,但“挪用”别人之法,也不是“自己的画”。看一个画家是否有能力,最重要之点是看其能否变生活为艺术。原封不动地照搬生活,虽曰“画”而“非画也”,一味地使用旧画谱程式或是别人现有形式,虽曰“画”而“非己画也”。要使生活成为艺术,就要动一番脑筋,变动其位置,夸张其形象,强化其特征,收放其笔墨,使生活提升为某种“造型艺术”。其三,山水画写生在追求所谓“意境”之外,更有“化境”值得成就。此“化境”又可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出神入化”之境。董其昌曰:“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是以笔墨能精妙,便藏“化境”。又曰“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画树能遒劲而灵动,或老树槎枒,或新枝劲拔,或苍松挺立,或弱柳扶风,试问老夫手段如何?全在手笔掌控。画山能厚重而自然,或石骨嶙峋,或青山远岫,或沟壑纵横,或石体坚凝,试看天地苍茫处,一任大笔挥洒。“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清代书法家吴德旋有此语,以其用笔贵老重,忌轻靡。然一味犷悍,又不免伧夫气。要在秀嫩处有如铁似金之重,方得用笔之妙。书画用笔同理,由此观何海霞写生之作,提笔而运,笔机四伏,随机应变,生生不已。厚重处不混浊,清丽处不滑软,丛杂处不凌乱,明净处不甜腻。画中造型既得用笔之酣畅,又不失形意而井然有序,和谐美妙。全因化机在手,熟而生巧,巧而通神。二是“变化出新”之境。古今画家多从临摹中奠定画法基础,然后才能在生活感受中悟得画法真谛,其中虽不乏被古法所缚者,然欲得笔墨理法,舍去临习传统别无他途。但仅仅善于临摹,又不成其为“何海霞”。虽然何海霞从少年到老境,一生都注重临摹学习,但其可贵之处在于,在前人佳作中能“自悟难得之画理”,更能在古法宝库中筛选精炼,活用于山水画写生之中,自得难能可贵之画法。既是传统笔墨系统,又是自家笔墨样式,还具时代笔墨精神。总之,何海霞作为张大千弟子,能不为其师光辉所掩,师长舍短,出人头地,全在于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敢于变化、勇于创新,然后有所成就,以致在何海霞山水写生作品中,亦可窥其一斑。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本文原刊于《荣宝斋画谱·何海霞写生部分》,荣宝斋出版社2020年12月版)

(何海霞简介)「国画周刊」徐步|何海霞山水写生作品简析  第17张
(何海霞简介)「国画周刊」徐步|何海霞山水写生作品简析  第18张

(何海霞简介)「国画周刊」徐步|何海霞山水写生作品简析  第19张

何海霞《画舫斋远眺》 纸本设色

35cm x 46cm 1960年代


(何海霞简介)「国画周刊」徐步|何海霞山水写生作品简析  第20张

何海霞 《山色空濛》 纸本设色
35cm×46cm 1960年代




《国画周刊》主编 郑伟斌
来稿邮箱:19259066@qq.com

本文选自2021年5月29日《文化艺术报》T04-T05版
(何海霞简介)「国画周刊」徐步|何海霞山水写生作品简析  第21张












(何海霞简介)「国画周刊」徐步|何海霞山水写生作品简析  第22张
扫码立即下载文化头条APP

责 编 | 赵悦冰
审 核 | 梁飞燕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 END --



其他人还搜:
何海霞简介
画家何海霞简介
何海霞简介及作品
何海霞简介 山水
何海霞简介越剧
何海霞作品一平尺多钱
何海霞的画最新价格
何海霞画多少一平尺
何海霞本人简介
何海霞个人资料简介

0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