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知识 > 正文

(冯至的简介)冯至:一个临终前还想要写出死亡滋味的“无己”诗人


鲁迅赞扬他是“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朱自清说他的“叙事诗堪称中国独步”,毛主席读了他的《杜甫传》,紧握他的手说:“你为中国人民做了件好事”。他就是冯至。1993年,身患癌症的冯至就要走到人生的尽头,他所在单位中国社科院汝信副院长来看望他时,他说:“汝信同志啊,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可惜做不成了。” “以前想描写‘死’,写不出来,这次真正体会到了死的滋味,可惜我不能写了”。汝信后来忆及此事,动情地说:“冯至先生直至生命最后,仍没有忘记文学,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纯粹的诗人”。

(冯至的简介)冯至:一个临终前还想要写出死亡滋味的“无己”诗人  第1张

年少为自己更名

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1905年生于河北省涿县(现河北省涿州市)。他的祖上原本在天津,是当时清朝第一富有职业-盐商,后因犯事被朝廷查抄遂搬到涿州,从此家道中落,到冯至出生时,家族已经濒临破产。他认为“盐商”这个出身很不光荣,因为盐商代表“浊富”,在中学时期,冯至极度厌恶这个没落大家庭庸俗的习气,不愿意承受他们的培植,后受到《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的启发,意思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心中是没有自己的,于是他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冯至,后来直接成了正名。事实上,冯至确实做到无己,他后来在抗战时期改写杂文,以及感受国难而写《杜甫传》都是他无己的表现。

又苦又甜的西南联大生活

1939年,冯至携妻女绕道河内来到昆明的西南联大外语系任德语教授。

初到昆明时,冯至先后得了回归热、恶性疟疾、斑疹伤寒、背上疽痈几种病;女儿也是大病小病不断,女儿7岁时还被大兵打破了头,差一点就要了命。他的女儿回忆说:“这些病痛还只是头几年的事,而贫穷则贯穿了整个昆明时期。父母把他们从国外带回来的留声机、照相机连同结婚礼物都一件件地卖掉,只剩下书,“家贫尽售旧时物,时困犹存劫后书”。最让我伤心的是,鲍尔从德国带给我的一只可爱的大象,会点头迈步的,也被送进了旧货店。这件稀罕的洋货很争气,换来了足够全家吃一个月的大米,这对我多少是个安慰”。

冯至在他的散文《昆明往事》中写到:如果有人问我,“你一生中最怀念的是什么地方?”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是昆明”。如果他继续问下去,“在什么地方你的生活最苦,回想起来又最甜?在什么地方你常常生病,病后反而觉得更健康?什么地方你又教书,又写作,又忙于油、盐、柴、米,而不感到矛盾?”我可以一连串地回答:“都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昆明。”

在昆明的七年,经历流亡和国难,冯至的思想得到升华,精神得到充实,他的“无己”的精神也是在这里得到真正的体现。联大师生活跃的思想,浓厚的学术气氛,蓬勃发展的民主运动让他心情舒畅,在那样的环境里他认真教书,努力研究。杜甫的诗,让他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抗战以来,无人不直接或间接地尝到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带来的痛苦,这时再打开杜诗来读,因为亲身的体验,自然更能深一层地认识,杜诗里的字字都是真实,杜甫不只是唐代人民的喉舌,并且好像也是我们现代人民的喉舌”。他后来回忆说:“我个人在青年时期,并不了解杜甫,和他很疏远,后来在抗日战争流亡的岁月里才渐渐与他接近,那时我写过一首绝句:‘携妻抱女流离日,始信少陵句句真。不识诗中尽血泪,十年佯作太平人。从此杜甫便成为我最爱戴的诗人之一,从他那里我吸取了许多精神上的营养”。

有了良好精神环境的滋养,冯至在这一时期也是精力十分旺盛,生活上的艰苦不仅没有阻碍他的创作,反而大大激励了他的创作。1940年,他们的家在日军的轰炸中被摧毁,不得不搬到昆明东郊杨家山上的一个林场里,他们在两间茅屋里住了一年多。冯至后来回忆说:“那里的一口清泉,那里的松林,那里的林中小路,都在我的生命里留下深刻的印记。我在40年代初期写的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里的个别篇章,以及历史故事《伍子胥》都或多或少地与林场的生活有关。换句话说,若是没有那一段生活,这三部作品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甚至有一部分写不出来。”

愤而转写杂文,发出呐喊声

眼看着成群的士兵不死于战场,而死于长官的贪污;努力工作者日日与疾病和饥饿战斗,而荒淫无耻者却好像支配着一切。冯至开始写一些关于眼前种种现实的杂文,如《认真》、《空洞的话》、《自慰》、《问与答》、《传统与“颓废的宫殿”》、《界限》等。他在《空洞的话》中写道:有些法西斯的演说家之所以令人作呕,就因为他们类乎市场上卖野药的叫卖者,专门说夸大的谎话。反过来说,有些实事求是的政治家,既不回避他们的失败,也不夸大他们的胜利,因之取信于群众,他们的风度的确很朴实可爱。他们一步步实实在在地做,实实在在地说,体现出他们是实实在在的人物。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冯至思想已经非常成熟了,虽然他当时没有学过马列主义,不了解共产党,可是在他心里已经认可了共产党,他的“无己”思想在共产党那里得到共鸣,他憎恨黑暗,憎恨白色恐怖。

(冯至的简介)冯至:一个临终前还想要写出死亡滋味的“无己”诗人  第2张

写诗悼念“一二一惨案”四烈士

1945年12月1日,大批国民党特务和军人分别围攻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等校,毒打学生和教师,并向学生集中的地方投掷手榴弹,炸死西南联大学生潘琰、李鲁连,昆华工校学生张华昌,南菁中学青年教师于再等4人,重伤29人,轻伤30多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昆明惨案。冯至在悲愤中写下这首《招魂-谨呈于死难同学灵前》:

“死者,你们什么时候回来?”

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这里。

“死者,你们怎么走不出来?”

我们在这里,

你们不要悲哀,

我们在这里,

你们抬起头来——

哪一个爱正义者的心上没有我们?

哪一个爱自由者的脑里忘却我们?

哪一个爱光明者的眼前看不见我们?

你们不要呼唤我们回来,

我们从来没有离开你们,

咱们合在一起呼唤吧——

“正义,快快地回来!

自由,快快地回来!

光明,快快地回来!”

后来这首诗刻在昆明“一二一惨案”烈士墓碑上。

坚定追随中国共产党

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回迁北京,在重庆等待回北京的时候,传来了骇人听闻的消息,李公朴和闻一多在昆明被特务暗杀了。冯至怀着极大的激愤,他接受记者采访,痛斥国民党的罪恶行径,他与大量进步人士一起组织签名抗议,愤怒声讨特务的暴行

1946年,冯至写下《决断》:一个青年朋友,认真而诚挚,没有幻梦,他知道他所处的现实社会是怎样腐朽而陈腐,但他的净洁的目光好像望着一个更深一层的真实,让那些陈腐不和他发生纠葛,多少琐碎而卑污的事对于他也就无能为力了。

我想这个时候的冯至已经做了决断,当北平解放,北大校长胡适仓惶逃离的时候,他和更多的有识之士坚定的留了下来。

1951年6月,冯至完成了《杜甫传》的写作,毛主席称赞这部传记乃是“为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1956年6月冯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冯至始终竭尽所能,尽心尽力,为新中国文化事业添砖加瓦。一方面,他以杜甫研究为切入点,编选了《杜甫诗选》,出版了文艺论文集《诗与遗产》。另一方面,他持续推进德国文学译介与研究,主持翻译《布莱希特选集》,编写、翻译、出版了《德国文学简史》《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以及专著《论歌德》。由于对中德文化交流的杰出贡献,他先后于1985年、1987年被授予“格林兄弟文学奖”和“大十字勋章”。其中“大十字勋章”是德国的最高荣誉。1993年2月22日,冯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冯至的简介)冯至:一个临终前还想要写出死亡滋味的“无己”诗人  第3张

结束语

冯至的一生都在创作,从《十四刚诗》,到散文集《山水》,到《伍子胥传》、《杜甫传》,再到《论歌德》,不论是诗歌还是译注,每一部都是巅峰,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是随着国家的命运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创作方向,对创作他做到了“无己”,对国家民族也做到了《无己》,是真正的“至人”。



其他人还搜:
冯至的简介
表里的生物作者冯至的简介
关于冯至的简介
冯至的简介资料
冯至的简介和作品
冯至的简介介绍
冯至的简介表里的生物
冯至的简介及主要作品
冯至的简介50字
冯至的简介20字

1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