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陈婷婷 胡永新)9月1日-9月5日,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举行。9月3日,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2中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正式拉开帷幕。本届论坛以“护航经济大盘,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旨在促进保险业进一步发挥保障作用,更好地服务经济运行与社会治理,助力金融业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赵鹏在会上表示,后疫情时代,要更好地发挥寿险业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必须服务新群体、把握新模式、提升新能力。
赵鹏进一步表示,新群体已上升为社会治理、寿险经营的关键对象。当前,我国社会结构、人口结构已发生重大改变,新群体已成为社会治理的新焦点。一是要关注新生代。新生代运用保险防范风险的意识更强,购买理念更加成熟,这就对寿险公司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要关注新市民、新业态从业人员。三是要关注新脱贫人口。四是要关注新可承保人群。近年来,寿险业借助精算和大数据,已逐步打破过去承保禁区,围绕老龄、带病体的产品服务创新不断,为下一步持续扩大承保人群奠定了坚实基础。
赵鹏表示,新需求正推动社会治理、寿险经营模式发生根本性改变。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发了更高层次的保险产品和服务需求。而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寿险作用正从单纯的经济补偿转向经济补偿+风险减量,初步形成了三种提供保险保障模式。
一是强调一张保单全覆盖模式。该模式的优势在于,消费者只需一次购买即可享受全面保障,保单管理简便。但“大而全”也带来了“高价低保”的问题,即价格相对较高,但每一种保障水平都有限,针对客户特定风险保障不足。
二是通过“主险+附加险”模式。该模式强调以储蓄功能产品为主险,根据客户需求,灵活附加如重大疾病保险、医疗、意外等保险产品,从而具有针对性,保险保障水平更高。但该模式也仅限于风险事后经济补偿,无法降低客户发生风险的概率。
三是“产品+服务”风险管理模式,该模式通过保险产品组合,叠加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养老看护等附加值服务,实现了客户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对寿险公司而言,通过对客户开展系统的健康管理,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或发展,延缓失能发生时间,显著降低实际医疗支出和看护费用,实现风险对冲。这种模式越来越受到客户和寿险公司青睐。
赵鹏在表示,新群体带来了新需求,新模式带动了新领域,寿险业必须加快能力升级,更好地发挥社会治理功能。
一是需要持续提高生态整合能力。在资产端,长期性、大体量资金优势,能够有效对接医养产业长周期、大规模投资要求;在负债端,寿险公司拥有大量优质客户,能够深入推动医疗、康复、护理、养老等服务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
二是持续提高风险识别、精准定价能力。保险公司必须强化风险管控,加强与医院、医保局以及健康管理第三方的合作,深入分析特殊人群的年龄、疾病分布等画像信息,推动医疗治疗标准化,持续提高精准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平衡盈利与赔付水平,确保为特殊群体提供多层次、可持续的保障。
三是持续提高产品和服务送达能力。当前,线上线下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从第三方统计的数据来看,保险实际用户投保渠道中,73.2%的用户曾在互联网保险商城投保,62.4%的用户曾通过保险公司官方自营渠道投保,也有47.3%的用户通过保险代理人投保。面对消费群体和消费习惯的重大变化,需要寿险公司加快推进营销体系改革,加大数字化建设力度,夯实综合化经营基础,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精准送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