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时代的独立女性,有着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负担;自由是选择的,无论哪一种生活方式,只要为自己负责就可以贯彻一生;负担却是被迫的,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和更复杂的社会期待,让她们不能止于“做好自己”。

你也是女超人吗?
我们那么敬佩真正的独立女性,常常被她们充满力量的故事所打动。但是也有这样一种“独立女性” 总让人产生疑惑,她们自我认同的“独立”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成日高谈女性主义的熊小姐就是这样一个“独立女性”,她有着还不错的工作,消费也完全配得上甚至超出了自己所在的位置——今天在酒庄品酒明天买Max Mara的新款大衣,她非常自豪地说“我从不存钱”,也常常在朋友圈里大聊奋斗创业经。只是,我曾在一个酒桌上看到她,酒过三巡、妆也花了,说到开心处蹦出一句“存什么钱?等结了婚就好了。”

每年初都许下出嫁愿望的熊小姐,至今还是“独立”,她是这个时代的一种现象——“伪独立女性”。
1. 养家=买口红?
“我能貌美如花,也能赚钱养家!”这些女性得意洋洋地说出这句被曲解的宣言,然后“花自己的钱买东西”——口红要Tom Ford、化妆品要SK2、包包不能用商场货、连墨镜也要新款的Gentle Monster。

疑问是,这样算是赚钱养家了吗?
许多公众号,将女性的过度消费美化成了“自我投资、独立精神”,用个SK2、买一柜子的口红,不知什么时候成了“政治正确”了。
她们愤怒地问“花自己的钱买东西,有什么错呢?”当然没错,但过度消费的隐含前提是——这些女性认为只要阶段性地“养活自己”就行了,那么之后呢,自然是靠男人。
断舍不离(公众号ID)从来不反对消费,甚至我们认为物欲是定义一个人的要素,但女性的过度消费,被披上了迷人却有毒的糖衣,各种媒体鼓吹着女性早早开始买SK2、Louis Vuitton,因为这是让自己美丽、有气质的必经之路,全然不提在职场上该付出的努力和决心,以及学习和自我充实的必要性。

反正顾里也只是随手学习一下
这样的“自我投资”,终极收益大概就是婚姻了。
2.结婚也许真是个答案
对于“伪独立女性”而言,婚姻就是解决一切的答案。
她们自称“会呼吸的人民币”,用高级的化妆品和风格多样的服装,来表现自我重视、女孩富养等女性成功学概念,这种“独立”在进入婚姻之后就可以偃旗息鼓。
“我虽然不愿跟你共同还贷,但我是个用SK2、TF口红的独立女性,你要好好珍惜我。”
不知道《我的前半生》想要传达怎样的价值观,但起码点明了女性的独立不应该结束于婚姻乃至于恋爱,想要知道一个女性的“独立”是否结束,就看看她的朋友圈吧。

小雨生活很幸福,老公不是大富大贵但也有车有房,有了孩子之后她也开始更加宠爱自己、宠爱家庭,原本不舍得打车也渐渐多了,本来不敢找的代购也开始联络了,只是在她充满烟火气的朋友圈里,似乎再看不到跟个人成长有关的任何东西——工作的进展、健身减肥、兴趣爱好,这些都无影无踪,只剩下了无止无尽的家庭生活。
而Jane和老公分居两地,她带着孩子果断地回到华南生活,留下老公在北京打拼。Jane笔耕不辍,每天都在见各种各样的合作伙伴,为的是“让我儿子成为高富帅”,她从来没觉得,这是老公一个人的事。
结婚也许真是个答案吧,不然为什么童话都以公主王子的婚礼结束呢?
3. 妥协的恋爱
为了到达婚姻这个答案,“伪独立女性”总要经过些困难的步骤,这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投资”。

徐子淇常被树立为女性奋斗的目标
春月的家庭条件尚可,人也算漂亮,毕业之后家里给介绍了北京的工作,解决了户口,接下来就是不停地相亲了。春月曾经也认为爱情最重要,不知道何时起,爱情开始等于爱房子、车子、收入和title。我曾不止一次目睹她因为男友痛哭流涕,“我真喜欢他”也成了被劈腿、吃避孕药到身体大乱、被打、怀疑对方而不分手的万能钥匙。
这“真喜欢”的男友换了几次,大家也就习惯了。
令人不习惯的,大概是Jessie这种从不讲究“门当户对”的女生:她是个真正的白富美,在一家500强外企工作,收入学历美貌之余,还很风趣开朗。这样的她当然应该配一个“高富帅”——就像阿伟,大概是很多人眼中的完美男友了,年轻有为、相貌堂堂,难得的是和Jessie还很有共同语言。然而Jessie还是“移情别恋”,分手后和一个小她几岁、还在读研究生的男孩子在一起了,音乐会、画展,那时的Jessie是真的光芒万丈,或许这就是所谓爱情的力量吧。
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不得已,好像恋爱这件小事也是可以妥协的?Jessie真是个怪人呢~
4.那些她们瞧不起的“家庭妇女”
“家庭妇女”大概是“伪独立女性”最瞧不起的对立面了——她们好像整天围着灶台打转,人际圈最远到达超市的售货员,话题不过家长里短。人们习惯了将所谓的“职业女性”与独立女性画上等号,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身在职场中,就比在家庭中的妻子、母亲要独立。
然而职业和独立值的正相关性其实有待考证,也确有许多女性即便踏入婚姻、乃至投身家庭,仍然没有放弃对“独立性”的追求。她们做事精益求精,照顾家庭的同时总在挖掘开源增收的方式,互联网的发展也给了她们全新的可能性。我认识的自媒体人蛙蛙,她在有孩子前与这个行业并没有设么关系,一切都是从她常独自带娃出国旅游开始的:最初她只是想记录下出行里的美好和坑,结果内容越做越强,竟然发展出另一种“职业”。

而即便是全职在家的妈妈,也不能与不独立画上等号
蛙蛙是很幸运的,她的内容很早就得到了一些朋友的欣赏和推荐,但这些朋友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蛙蛙有着独立的人格,从来不是一个被SK2和Celine所包装的人偶。
而这样的人偶,其实我们在职场里也司空见惯,并没有人乐意与他们(注意,男性也不在少数)深交,他们没有主见也没有兴趣,所谓的“谈资”都显得那么刻意和生硬。他们坐在这里,但好像对面并没有人。
独立不止于经济,灵魂的独立才是内核。
5. 键盘独立
在“直男癌”们过度控诉“田园女权”的背后除了大男子主义之外,也有来自“键盘独立女性”阻力——视野不够宽阔的男性在生活中可观察不到那些在网络上高谈阔论的女权主义者。
而网络上的“独立女性”、“女权主义者”,着实太多了。
有这样一种人,她们热衷于转发艾玛·沃森、梅姨、娜塔莉·波特曼、凯特布兰切特等女权卫士的采访和视频,并附上不怎么深刻的见解,仿佛转发之后“我就成了你”。这背后的思考、付出、努力、挣扎全都被简化成了转发评论这个动作。

其实赫敏小姐自身都是站不住的人设
诚然,愿意高唱女性独立总好过那些传播“女德”的人,但是“伪独立女性”的言行不符,背后有着一套很强的心理暗示——在网络上独立就独立了,转发了高知女性我也就高知了,这与我用神仙水、TF口红我就是独立而高级的逻辑是一样的。
“键盘独立”带来的只是诸多便利中的一种。
6.倒转的录像带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很多可喜的变化,比如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必双薪维持家计,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许多还没有踏入婚姻的女性。
从某种程度讲,我国的男女平等水平,并没有朝着一个可喜的方向前行。
《非诚勿扰》的现象级影响力,让这种“女选男”的征婚模式成了社会的共识,诸多婚恋网站无非就是将适婚女子匹配给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子,现在似乎没有必要提“自由恋爱”,但某种极其违背自由恋爱精神的事情却在大行其道。

更有趣的是,许多本身充满了平等精神的行业在国内的本土化都与婚恋网站如出一辙。
比如时尚,不知道有多少号称时尚的公众号从不谈设计、不讲理念,但对于徐子淇的少奶生活、Baby婚礼的钻石王冠剖析地入木三分,仿佛时尚是通往那种生活的一条捷径。恕我直言,你们跟时尚有什么关系?
而“伪独立女性”,却在满腔热情地滋养着这样的土壤。
“心口不一”大约是我们民族常有的问题:国民键盘道德水平、女性口头独立程度,与实际之间的差距,恐怕是全球领先的,而“伪独立女性”更是这种特质的很大受益者。
她们似乎将所有的独立、努力和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都看做未来的嫁妆。这样,现在的生活似乎就充满了意义,独立也有稳定的收益了~
微信搜索“youliao1991”,关注《断舍不离》微信公众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