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我国古代最早的皇帝,人们经常会说三皇五帝,其实,三皇五帝并没有称皇帝,所以他们不能说是最早的皇帝。
"三皇五帝"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至于三皇五帝究竟是哪些人?历来说法不同。关于三皇,战国时史官撰写的《世本》、西汉孔安国的《尚书序》、魏晋间皇甫谧的《帝王世纪》都称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汉代司马迁写《史,记》,没有《三皇本纪》,但在《秦始皇本纪》中提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王最贵";东汉班固等撰的《白虎通·号》中既称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又称伏羲、神农、燧人为三皇;汉代应劭撰的《风俗通·皇霸》以及唐代司马贞为《史记》补撰的《三皇本纪》都称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艺文类聚》卷十一《春秋纬》则称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其实,这些说法都是无从稽考的。
关于五帝,说法也不一致。《易·系辞下》称伏羲(太嗥)、神农(炎帝)、黄帝、尧、舜为五帝;《世本》卷四《五帝谱》、《大戴礼·五帝德》都说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司马迁的《史记》即以此五人写了《五帝本纪》;而《帝王世纪》则称少吴、颛顼(高阳)、高辛、尧、舜为五帝。这些都是传说中的帝王,所以众说纷纭。现代史学家多认为这些人只不过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那个时候还没有皇帝。"皇"和"帝"是后来的人加上去的,而且"皇"和"帝"也没有联成一个词。
夏,商、周三代,我国处在奴隶社会,当时的统治者是奴隶主阶级。现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帝"字。可能夏、商两代的最高统治者称帝,如"帝启"、"帝太康"、"帝太甲"、"帝武丁"等等。周朝的统治者宣扬君主的权力是天神授予的,君主是秉承天意统治人民,所以周朝最高统治者自称天子。《礼记·曲礼下》说∶"君天下曰天子。"就是这个意思。那时对本朝君主也没有称"皇帝",天子死后只称谥号和爵位,如周武王、周成王等等。只有在文献中尊称前代的君主或三皇五帝时用了"皇帝"一词。如《书·吕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但这里的"皇"是"大"的意思,"帝"是"君"的意思。"皇帝"也就是"大君",与后来的"皇帝"指本朝天子的意思是不同的。又《庄子·齐物论》也出现"皇帝"一词∶"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这里的"皇帝"指三皇五帝中的"黄帝"。
秦统一以前,诸侯已有不满足国君的名号而称"帝"者,如秦昭王约齐滑王共同称帝,一为"西帝",一为"东帝";以后还有人游说秦王为"西帝",赵王为"中帝",燕王为"北帝"(见《战国策·燕策》)。但是他们都还没有自称为"皇帝"。
那么,君主自称皇帝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那是从秦始皇的时候开始的。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天下统一,海内为郡县。群臣以为这是从上古以来未曾有的事,五帝也做不到,只有三皇中最尊贵的泰皇可比,所以建议给秦始皇上尊号为"泰皇"。但是,秦始皇不同意。他认为自己的功绩可以与三皇五帝的全部功业相比,因此,他主张去掉"泰皇"的"泰"字,留个"皇"字,再采用上古"帝"位号,号称"皇帝",实际上就是取"三"的"皇"和"五帝"的"帝"字,合在一起。自己称为"始皇帝",后世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皇帝",永远传下去。
秦始皇只传了二世,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可是,"皇帝"这个词,从此就被历代王朝所用,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直到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宣统皇帝被推翻,才废除了"皇帝"的称号。